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办公应用办公应用02 → 文章内容

学问之道:“人”与“天” ——邹建军教授访谈录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2-19 20:31:50

是如此,屈原作为千古名人,其生平传记、文学创作都是留存后世、可查可考的,以“屈原”之名而不言屈原之事,以艺术真实为名扭曲历史真实,在这种被现代化改造的历史背后,其合理性是不是值得深入反思,甚至是批判呢?“道”就是作为人所存在的根本态度与根本立场,“道”与“术”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它们二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分裂的。对于我们当下的学术研究、为人处世来说,更要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好的历史作用。丁:“道”作为为人与治学的根本态度与根本立场,确实不能动摇。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这样的根本之“道”呢?邹:“道”是学问之道,主要体现在“学”与“问”两个字上。做学问就得谦虚好学,不耻下问,不断逼近真知与真理,以自己卓越的学术成果来告诉人们以真理,帮助人们辨别什么是真的而什么是假的。如何理解与实践这两个字呢?第一,关于“学”。首先,就是要懂得学习,学习前人,继承传统。对于搞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文献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献的重要存在价值我们不予否认。同时,我们又要开拓创新,结合当下,不能让我们的学术研究仅仅停留于文献整理方面。两者要同时抓,不能顾此失彼,传统与当下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我们都必须了解与学习。其次,如果具体落实到生活中去,“学”可以细化为四个小的方面:阅读、观察、倾听、经历。阅读,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培养专业型人才的要求,一定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与要求,来进行相关的阅读,去阅读指定的书目、经典的名著,进一步扩展到文史哲各个方面,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阅读缺失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以及研究生存在的普遍问题,以为阅读就是读教材,仅凭教材既不能深入对知识的理解,也无法形成对专业性知识的整体研究。一个阅读面丰富的人与一个只读教材的人相比,他们之间的差异不可同日而语。没有阅读,就没有收获。没有阅读,就没有发现问题的契机。没有阅读,就没有拿来进行学术研究的任何支撑。在武汉大学求学期间,对我影响深远的一位恩师是著名学者陆耀东先生。陆先生一生勤于治学,兢兢业业,有十来本专著流传于世,《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后分别获湖北省和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徐志摩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陕西省优秀图书二等奖,后被收入《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中国现代四作家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其中二组论文分别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编《徐志摩全集补编》(共4卷,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3)、《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等。陆老师无论是治学还是做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陆老师曾致力于编著《中国新诗史(1916-1949)》,在他所处的年代,印刷行业并不发达,他亲自用钢笔手抄200多本诗集,我曾有幸见到过这些堆积如山的手抄本,其治学精神让人感动颇深。同时,他也注重国外资源的收集,通过留日的子女广泛地搜集了国外关于新诗的资料,让中国的新诗研究更加全面、客观。陆老师为了研究新诗,几乎阅读了所有有名的诗集,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没有阅读,就没有积累与发现。观察,就是要学会细心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作为一个学者或诗人的敏感意识。细心观察皆学问,观察也是要深入进去,不能走马观花地停留在事物表面。如何才能做到深入的观察?就是靠我们平日形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观察得多了,就会量变以促质变,得到对事物更深入乃至本质性的认识。观察也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世界万物、生活百态都是值得我们去观察的对象,只有了解生活,才能更加了解做人与治学,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倾听,是要学会倾听不同阶层与不同性质的讲话。不同阶层的人,包括老人与小孩,不同阶层群体对不同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是有所区别的,只有去听,才能发现这些不同。不同性质的讲话,会议、报告、论坛、沙龙等等都是很好的平台与机会,尤其是学术沙龙,在那种自由的气氛与环境中不同思想新知互相碰撞,对于学者来说是获益匪浅的。昨日关于百年新诗的国家项目开题报告会,来自京沪宁(南京)多地的专家学者汇聚于此,他们关于新诗的传播与接受提出了许多之前我们未曾关注过的角度,令我收益颇丰。还有昨日有幸参与了2017珞珈诗派开幕式及朗诵会,朗诵会中加入了许多综合性的元素,融朗诵与表演艺术为一体,让珞珈山的文化气息优雅地展现了出来,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参与、学习的机会;最后就是经历,也可以理解为实践,实践出真知,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陆老师特别注重实地考察,为了研究徐志摩,多次去到徐志摩故居——海宁干河街,在当地反复考察,尽自己最大努力搜集一切可搜集到的材料;研究冯至、鲁迅亦是如此,既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也事必躬亲毫不含糊,所以才有《冯至传》的面世,所以才使其成为研究鲁迅的专家。通过陆老师的例子,我们要明白,不去经历和实践,就无法得出深刻性的见解,即使是天才,如果闭门造车不与外界接触,这份天赋最终也会因一叶障目而成为井底之蛙。在我们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如果关起门来搞研究而不去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资源,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关于“问”,就是要做到问、辩、思、探四个字。这四个字简单扼要,非常明了。问,就是询问,一个人无法穷尽所有知识,必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这就需要大胆地询问,不耻下问。询问的过程也是一个回馈的过程,在问的同时也得到了答案。如果只做到不知为不知,就失去了与别人交流的机会,或许也就失去了得到启示的良好机会。辩,就是辩论,要勇于与别人辩论。老子说不争为三宝之一,于修身养性而言,不争意味着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确实有可取之处,但对于做学问来说,辩论的过程就是对知识深入了解与运用的过程,辩论的过程就是把关于某个争论的问题进一步分解与深入。辩论本身也包含着许多学问,辩论并非无理取闹,而是据理力争、切磋协商,其中的学问对于研究治学来说有重大意义。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也是一样,勇于与别人辩论既是对知识的拔高,也是对自我性格综合发展的全面提高。思,就是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深层次的发现。陆老师发表如此众多的论文,与他勤于思考的习惯是分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学问之道:“人”与“天” ——邹建军教授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