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革命 ? 福田表达 | 名师、名校长和教育大咖现场传授,中学语文课原来可以这么上!(二)
上看,我认为非常值得肯定的,是陶波老师的课。他用一种很平实的方式,让学生对老子的这些文段进行比较深入、比较自然地阅读。因为课堂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最关键的,还是学生在这节课当中得到了什么?得到的东西无非是两个,一个是语文的,一个就是思想的。从语文和思想两个角度来说,这节课都是可圈可点的。当然,陶波这节课,我也提醒一下,老子坐的这个牛是倒过来坐的,这些经典的东西不能用自己的图轻易取代了。我一直比较困惑,自己也没有思考好的一个问题:怎么看老师用电脑来上课?上一次教育厅的厅长到我们那里去,希望我说几句话。我说,厅长,如果我们今天还像苏东坡那样,从广州骑马经过南岭再上京城去,这恐怕是个傻瓜。如果我们坐着飞机到北京以后,又想坐着飞机游故宫,可能也是一个傻瓜。因为故宫不能坐着飞机来看,它需要慢慢来看。天安门上曾经有过的芳草萋萋,金銮殿上的风云变化,都是需要我们慢慢地走、慢慢地听。但是我又觉得第二节课给我转了一个弯,我觉得张老师把学生学的东西比较好地呈现给我们,同时又有一个新的设想,希望场内场外的老师都参与这节公开课,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任何一节课、任何一个教育活动,我们都不要轻易地下结论,不能用过去陈旧的理论对现在的探索下结论,但又不能贸然用新的东西完全把旧的东西推翻。我感觉到新的尝试是非常好的,希望大家努力做下去。但是在做的时候,可能要把握好手段,毕竟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不管将来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等地步,将来你的儿子还是你的儿子,你买来的机器人还就是机器人,这是我们做语文老师一定要清醒的。不管手段多先进,我们语文老师所教的还就是语言、文字、思维和文化,有些是共同的、相通的,有些还是我们独有的。从一线老师走过来,我希望我们任何改革都是比较平稳的,就是让我们的子女和学生,都能在比原来收获更多的情况下,和我们一起走进课程改革和走出课程改革。刚才有位老师说:“用人生走进语文,用语文走进人生”,说的非常好。我觉得无论如何,这次课堂展示,让人感到福田区有比较规范的、新的探索,这些都站在广东省的前沿。用一个区的力量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在此我要代表教育研究院,更代表我们语文学科,对为这个活动付出心血和汗水的福田区领导和教师们,表示谢意和祝福!柏华:吟诵,歌唱,改写,诗经可以这样读△ 柏华:福田区梅山中学语文老师,深圳十佳文学园丁,深圳市福田区诗经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诗乐会副秘书长现场互动“今天我的题目是《更好的方法读诗经》,我想问一下同学们最好的方法是?”开始上课,柏华老师开门见山。今天,她要讲的是《秦风·无衣》这首诗歌,《诗经》里的经典篇目,写的是将士们出征前的宣告词,有点像今天将军致训词动员会。所以,柏华老师的此堂课给出了一个更加详细的贴切的标题《当古老的战鼓咚咚敲响》。最好的方法当然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踊跃举手回答,比如多写诗,把古代的诗改成现代诗,多读书,多看,多表达。当然,还可吟诵,诗经里面的很多诗歌今天都改编成了载歌载舞演出的版本。柏华老师说:其实还可多唱,所谓“弦而歌之”。其次,还可以进行个性解读、名家说诗、个性写作。今天我们就是以《秦风·无衣》为例,讲讲诗的解读方式方法。这是一首慷慨激扬激情豪迈的诗。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了一遍,温故知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堂课,柏华老师主要在引导同学们如何理解诗的意境氛围,告诉同学们,读懂一首诗,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从而达到学透吃透的学习目的。课堂设计这首诗层次分明,朗朗上口,层层递进。柏华老师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每一小段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第一句,同学们小组讨论后纷纷交流学习心得。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说,他们大概想出了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就是最常见的战友之间的互相抱怨“我没有衣服穿”,所以做出了这首诗。第二种情况有可能是两个同盟国之间的情谊,“我们还有彼此”这样的感觉。还有一个是像农民起义,好像是被压迫,“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与子同仇”。回答得太漂亮了!柏华老师给予赞赏。接着,她让同学们模仿这首诗,现场改写作诗,体裁不限。同学们都很有才,现场做诗,随后纷纷朗诵了自己的诗作。有古典诗,七言诗,有现代诗。一位同学朗读了自己的作品:听到了吗?那远方的号角。看到了吗?那天边的狼烟。我们是正义的军队,我们并非了无依靠,天空是我们共同的衣裳。我们是彼此的臂膀,我们拥有着大地和对方。在遥遥征途里我会时常在你身旁。写得好,写得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张鹏举:柏华老师的这节课讲的是诗经的《无衣》,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个字“放”,放得开。《诗经》作为古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在先秦的时候已经作为儒家的六部经典之一,当然有一些现在已经没有了。作为经学之一,今天让学生再读起来,很多人觉得学生能不能接受?有什么价值?有个说法我很赞同,有人评价《诗经》是中国文化里面绚丽的瑰宝、最美的诗篇,如果不让学生在他的有生之年,或者最能够读诗这样的一个年龄段来读的话,非常遗憾。所以我非常赞同在中小学的学生都读《诗经》,要尽量读懂,我觉得尽量要读三五十首,能够七八十首更好。《诗经》读起来好像离我们非常久远,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大家听完这节课之后可以感受到。特别是国风部分,从结构上来说基本上是这样的一咏三叹、一波三折、跌宕重聚,表现的是先民时代的生活。除了《诗经》教学的纬度之外,放开让学生去想象、去展开。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觉得稍微放得太开了,如果能够收回一点更好。这是我个人的浅见。谭妙蓉:用三本书带你走进真实客观的民国谭妙蓉: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语文教研组长,广东省阅读推广点灯人,全国文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现场互动以一首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泊秦淮》,开始了谭妙蓉老师今天的公开观摩课。同学们集体朗诵完毕这首诗,谭老师发问了:今天同学们带着什么来的?回答得很全面:带了三本书,带了信心来的,带了好心情来的,带着一种非常激动的心情来的,带着有点紧张的
课堂革命 ? 福田表达 | 名师、名校长和教育大咖现场传授,中学语文课原来可以这么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