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办公应用办公应用18 → 文章内容

东方艺术·大家 丨孙振华:过程之美 ——傅中望雕塑手稿研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3-5 0:26:58

原标题:东方艺术·大家 丨孙振华:过程之美 ——傅中望雕塑手稿研究FU ZHONGWANG傅中望专刊封面过程之美——傅中望雕塑手稿研究文/孙振华艺术家傅中望一艺术家的创作手稿是艺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它是研究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全面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第一手材料。在艺术史和艺术家个案研究方面,手稿一直具有举重轻重的地位。傅中望 榫卯结构手稿之一 宣纸水墨34cm×34cm 1989年傅中望 榫卯结构手稿之二 宣纸水墨34cm×34cm 1989年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当代雕塑家傅中望的雕塑手稿。这里所说的雕塑手稿,是指雕塑家在作品的正式完成之前,根据特定的创作意图所进行的艺术思维活动所留下的物质痕迹。手稿包括作者收集的各种视觉素材,如照片、速写等;还包括平面的设计、构思的图稿以及立体的小稿、模型等。傅中望 榫卯结构手稿之三 宣纸 水墨34cm×34cm 1989年傅中望 榫卯结构手稿之四 宣纸 水墨34cm×34cm 1989年雕塑手稿是雕塑作品未正式完成之前的准备阶段,它凝聚了一件作品在艺术家头脑中酝酿、构思、成熟的思考过程。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人们的习惯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作品结果上,然而,对于艺术创作研究和艺术史研究而言,通过手稿研究艺术家创作思维的全过程比起只研究作品的结果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傅中望 榫卯结构手稿之五 宣纸 水墨34cm×34cm 1989年重视过程,或者说在艺术创作是否有自觉的思考过程,是衡量一个艺术家的成熟程度、工作的严肃性和原创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我们承认艺术品和一切生命体一样,都有一个不断生长、不断变化、不断成熟的过程,那么,在一个成熟艺术家的创作中,会自觉地形成过程意识,形成带有个人特点的思维习惯,这个过程的物质呈现,就是我们所说的手稿,手稿记录了艺术家的创作思考的过程,成为考察他是否具有原创性的见证。相比较,一些不够成熟的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则相对缺乏系统性,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他们的作品左张右望,跳跃性强;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兴趣,热衷于追随热点和时尚;说到底,他们还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没有个性和创新,千篇一律的作品出现。追究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创作没有过程,没有一件作品萌发、生长、成熟的过程。傅中望 《榫卯结构?老桩》创作手稿 纸本11cm×19cm 1988年对于那些抄袭、模仿的作品来说,追究其过程,将点中它们的命穴。有时候,某件作品在外观上看,似乎很有“大师相”,但是一旦深究,发现是抄袭来的。这种抄袭的作品没有“过脑”和“走心”,只是徒具外表的相似,所以,它们自然没有过程,没有手稿。对创作过程的研究,扩展了艺术的维度,它把时间的因素,变化的因素带入到对艺术品的研究中。手稿是变动的,生长的,相对于最后的创作成果,手稿客观上已经成为了整个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虽然它常常只是潜在的存在,作者不一定将它们披露出来,但是它在客观上,构成为整个作品意义链条的一个环节,所以没有过程之美,就没有作品之美。傅中望 《榫卯结构?栅栏》创作手稿 纸本 圆珠笔、铅笔棒 10.5cm×18.5cm 1988年对一个艺术家和一件艺术作品而言,手稿对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到底有哪些意义呢?首先,手稿可以更好地揭示作品的意义和内涵。我们说,一件艺术作品完成后,它就成了一个开放的意义体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弄清作者的原意毕竟也非常重要,而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留下的手稿,就是开启这个意义大门的一把钥匙。傅中望《椅子?位置》创作手稿 纸本 钢笔21.8cm×29.2cm 1999年其次,手稿的研究有利于掌握艺术家带有普遍性的创作规律。人们常常说,艺术是不可教的,但是,通过手稿研究,还是可以发现艺术家在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他们思考的路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艺术家个人的差异很大,但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对于研究工作,对于后来的创作者无疑都是极具启发意义的。第三,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艺术家的工作特点和思考状态在手稿中均有自然呈现,这些形成了不同时期和地域的艺术史背景。从手稿中可以看到历史、时代、观念的变化,所以,手稿也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佐证。傅中望 《地门2号》创作手稿之二 纸本 22×40cm 1999年说到雕塑,它向来被人们认为是“静穆”的艺术,然而,展开对雕塑家手稿的研究,人们将发现“静穆”背后的“运动”,这种运动构成了雕塑家思想的轨迹,正是这种不断完善、不断修正、不断调整的思想的过程所呈现出来的轨迹,让我们可以在“静”的雕塑背后看到更多所不为人知的丰富内容。傅中望是中国当代具有标志性的雕塑家,以他的雕塑手稿研究为开端,将为中国当代雕塑的开启一条新的研究路径,这种研究无论是对傅中望作品本身的研究,还是对雕塑界后学的启迪和借鉴,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傅中望 异质同构手稿 纸本 钢笔 19cm×26.4cm 2000年二重视手稿,并展开研究,这种做法来自西方。在西方雕塑史上,不少著名雕塑家的手稿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例如米开朗基罗、罗丹、亨利.摩尔等等,他们的手稿和他们的作品一样,已经被人们广为知晓。然而对于中国雕塑家而言,对他们创作手稿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正因为如此,研究中国雕塑家的手稿,可以发现中西方雕塑的差异。傅中望 《榫卯契合的十种关系》 手稿?纸本19cm×27cm 1997年傅中望是一位当代雕塑家,他的雕塑手稿,体现了中国当代雕塑的历史转化,展现了一部分中国当代雕塑由具象创作向装置、抽象化、观念化方向发展和转化的历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傅中望的雕塑手稿对当代雕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视觉见证的意义,他的手稿既是当代的,又是中国的,还是个人化的。傅中望 《榫卯结构?祭》创作手稿 纸本19cm×11cm1988年这里,我们先以米开朗基罗和罗丹参照,讨论傅中望的雕塑手稿与西方大师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凸显中国当代雕塑所产生的变化。傅中望 《天柱》创作手稿 纸本21.5cm×18cm 1993年米开朗基罗是西方古典雕塑的代表人物;罗丹是西方雕塑从古典向现代过渡的代表人物。在他们那里,雕塑的表现对象始终是具象的人物,这决定了他们手稿始终是围绕人的造型,围绕对人的研究来进行的。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手稿留下了大量人体素描和小的泥稿,特

[1] [2] [3]  下一页


东方艺术·大家 丨孙振华:过程之美 ——傅中望雕塑手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