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办公应用办公应用18 → 文章内容

东方艺术·大家 丨孙振华:过程之美 ——傅中望雕塑手稿研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3-5 0:26:58

别是有许多立体的泥稿虽然深入的程度不一,没有能够正式放大,实施完成,但他们作为半成品,同样具有独立的观赏价值。罗丹和米开朗基罗一样,也有大量素描草图和千变万化的小型立体泥稿,罗丹常常根据这些小稿,挑出其中的部分进行组合、拼接、抽取、从而成为正式的雕塑创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罗丹的手稿是他创作的素材库和半成品仓库。傅中望 《世纪末人文图景》创作手稿19cm×26cm 纸本 1993年米开朗基罗和罗丹的雕塑手稿具有三个特点:其一,题材相对集中,就是人,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其二,立体泥塑小稿数量多,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他们要不断通过立体的泥稿来琢磨、推敲人物的造型、结构和空间关系;其三,他们的立体手稿相对独立,可以和作品直接相关,也可以没有直接关系,他们留下的泥稿哪怕是残缺的,只要加工放大,也是可以成立的。傅中望 《榫卯结构?地门》创作手稿之二纸本 27cm×38.2cm 1993年傅中望的手稿具有和他们不一样的特点。尽管傅中望也经历了严格的具象雕塑的造型训练,但是最能代表他当代雕塑创作成就的,是他以榫卯系列、异质同构为代表的作品,这些作品已经摆脱了具象的形体和手工的塑造;它们的语言是抽象的;它们的结构方式是分析式的;它们的形态不再是“团块的”,而是组合的、构成的,装置化的。傅中望 《被介入的母体》创作手稿 纸本19cm×25.5cm 1993年傅中望雕塑的这些形式、语言的特点在手稿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如果说在米开朗基罗、罗丹的手稿始终是围绕人、人的形态和空间关系来展开的,那么,傅中望的手稿,始终是围绕物体、空间、观念的介入来展开的。傅中望的作品没有情节、没有故事;尽管从手稿中,隐约可以看到某些叙事性的来源,但是在手稿的推敲过程中,他仍然把它们形式化、空间化、抽象化了。所以手稿在傅中望这里,是一个如何通过形体的推敲、剔除叙事性,让作品回到更单纯的空间状态,让观念的呈现不被叙事绑架,更为丰富、含蓄、多义的过程。例如傅中望1989年创作的《榫卯结构.祭》具有非常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味,它的形式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武士身穿的甲胄、也可以追溯到古代建筑的构件上,如牌坊的立柱,巨大木制门框等。尽管这件作品与中国古代的器物、建筑有着某种形式趣味的关联性,但它毕竟又不是象形的,经过作者的形式化处理,它已经转化为一种抽象的语言,形成了一种神秘、悠久,同时又刚健、坚固的意象。傅中望 《安全帽》创作手稿 纸本27cm×36cm 2005年如果说米开朗基罗、罗丹的手稿,特别是立体手稿更有相对独立性,它们不一定直接和正式作品直接挂钩,可以作为一种训练和准备而存在;那么,傅中望的手稿主要是平面的,图纸式的手稿,这些手稿和作品的对应性更强,手稿和作品的依存度也更高,从手稿到作品的连贯性也更突出。从傅中望留下的大量图纸手稿来看,它们许多和作品就是一对一的关系,或许它们还有“手稿的手稿”,而傅中望只留下了最后成熟的图纸,但是和西方那两位大师相比,他的手稿具有明显的方案性的特点,这是由于不同的工作方式所决定的。米开朗基罗和罗丹他们主要采用的是塑造的创作方式,所以,他们的小型泥稿就是基本的工作和思考手段;傅中望是观念和空间的方式,他需要在物体和观念呈现之间找到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所以,他的作品更加观念性,更具设计感,更具目标感,这一点和罗丹那种即兴、随性的大量泥塑手稿的捏制有很明显的区别。傅中望的作品由于不是具象的呈现,而是采用的几何化的语言,所以,他更侧重用图纸的方式来表现。也就是说,站在比较的立场看,傅中望的手稿反映了当代雕塑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变化。傅中望 异质同构手稿 纸本 钢笔、铅笔19cm×26.5cm 2001年如果说米开朗基罗、罗丹的手稿由于题材集中,手稿形式相对单一的话,那么,在傅中望的创作中,由于他面临的是更为广阔的空间问题,他的作品具有更丰富的空间形态,需要适应各种空间的要求,需要和不同的空间产生对话关系,所以,傅中望的手稿具有更加多样的类型。傅中望的手稿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主题推敲型。这类手稿记录了作者观念演进的过程,通过手稿,可以看出作者不断在寻找形体与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榫卯结构.道》有包含了众多的主题方向,作者试图过“巫”、“轮回”、“卫”、“闭”、“锁”等不同的命名的寻找多种可能性。在这类作品的创作中,名称非常重要,它可以为观众的欣赏作品,解读作品,提供方向性的暗示和指引。再例如在《榫卯结构.拱》的手稿中,作者曾考虑过两个主题方向,一个是“拱”,另一个是“忍”;虽然是同一个形体,“拱”呈现出主动性、抗争性;“忍”呈现出被动性、顺应性,确定哪个标题,对引导观众的联想则有很大影响。结构分解型。例如《被介入的母体》展示了作品的结构和组合方式,还有1988年创作的《榫卯结构.册》等作品都是如此,这类手稿所涉及的是相对复杂的作品结构,傅中望用一种分解式的方式,将它的结构进行了分解,这样,通过他的手稿,作者可以想象作品的结构方式,从而,这样的手稿可以成为解读作品形体的钥匙。傅中望 《嫁接1号》创作手稿之二 纸本 27cm×19cm制作说明型,例如《世纪末人文图景》、《榫卯结构.天柱》等作品就是如此。这类手稿对创作构思、材料、色彩、工艺等等,有清晰、具体的说明,如果有了这个手稿,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进入制作阶段,完成作者的构想,所以,这类手稿有点类似制作施工图。从傅中望与西方两位大师的手稿的比较中,我们看出了具象泥塑的雕塑传统与傅中望雕塑的区别,通过手稿的比较,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当代雕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三傅中望的手稿除了与西方具象的泥塑大师相比所呈现出了的当代性、中国性的特点之外,他的雕塑手稿还有一些属于他个人的特色和偏好。他的那些个性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也描画出他的创作过程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其一,从傅中望的手稿看,他是一个偏理性的艺术家,他的手稿思路非常清晰、明确,在手稿的表达上,强调说明问题,具有很强的档案意识,这些在同代雕塑家中间,并不多见。例如,他的手稿基本上都清楚地标有年代,有的还有更具体的时间;在手稿的呈现方式上,他因需要而定,用什么方式要用就采用什么方式,并没有一定之规。例如,他“图纸型”的手稿就比较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东方艺术·大家 丨孙振华:过程之美 ——傅中望雕塑手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