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萨特 | 当我活着的时候,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
- ·下一篇文章:“小小优酷APP”给孩子们玩玩
东方艺术·大家 丨孙振华:过程之美 ——傅中望雕塑手稿研究
这是与他的作品的制作需要相匹配的。在他的《榫卯结构》的手稿中,甚至有水墨的手稿,这种方式一方面比较“中国”,另外,用水墨的“面”来替代一般手稿的“线”,更接近于作品所采用的木质材料本身。傅中望 《自然而然》创作手稿 纸本11cm×18cm 2003年傅中望是一个勤于思考,求知欲很强的雕塑家,他的手稿反映了他的知识面和阅读量,例如,他有大量研究性的手稿,例如,“考古材料证明的石器时代的框架榫卯”、“榫卯契合的十种关系”、“金属与木的结合”、“石材和木材的榫卯合方式”,等等。有些手稿引用了一些考古学的材料,民间的俗语等等,这些看似细小、琐碎的只言片语,展现了一个艺术家丰富的精神世界,似乎把观众带到了一个雕塑家学习和思考的现场。其二,傅中望的手稿体现了他作品的内在逻辑关联,这对厘清他作品的思想脉络有着重要的作用。过去人们研究傅中望的榫卯结构时,比较多地认为它就是来自古代的木质建筑、家具的语言;通过研究他的手稿,我们可以看到,他榫卯的基本语言构成虽然是一致的,但是具体作品的灵感来源却相当广泛,古代人物、文字、牌坊、农具、器物都可以是他榫卯作品的来源。例如,《榫卯结构.君》、《榫卯结构.贞》就与古文字有关;而《榫卯结构.阴宅》、《榫卯结构.阳宅》从外表看,似乎就是木质建筑的骨架结构,实际上,它探讨的是中国古老的文字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在手稿中可以看到,它的基本元素来自于甲骨文、钟鼎文的字架,经过空间想象和转化,才成为作品的结构。傅中望 《搭掌榫》创作手稿 纸本31cm×21cm 2004年《榫卯结构.栅》创作于1988年,作者的手稿用文字对作品进行了非常完整和合理的阐释,这在一般艺术家的手稿中是并不多见的。他在手稿中写道,“物质的栅和精神的栅”,认为栅“在文化意义上于长城同属‘防卫型’”。他还写下了创作这件作品的动机:“出自本土文化的感悟”;“传统的造物意识”;“榫卯构造技术”;“寻求新的雕塑语言”。从作者的手稿中,将自己的作品的思想脉络交代得清清楚楚,可以看出,在思想观念上,他在当时的确是处在中国当代雕塑最前沿的位置上,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作者的手稿中得到证明。其三,傅中望手稿中关于作品主题的推敲和通过手稿与完成后作品的比较,集中留下了作者思想变化的痕迹,它们对于解读作品,对于理解手稿和实物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提示作用。傅中望 《打桩》手稿之二 纸本10cm×20cm 1998年以《打桩》这件作品为例,傅中望在手稿中,勾画出了打桩作品的多种形态的草图,作品的多种存在方式,对作品的主题和意义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他在手稿中写道:“打桩有感于某项工程的规划、论证、定位与勘测”;“作品是一种观念行为的体现”;“打桩应该是人类的理性行为,而人类亦在打桩行为中获得满足”……这件手稿中的文字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作品当时的所思所想。尽管后来作者选择了三角鼎立,木石结构的造型,但它背后的思考过程,由于有手稿的记录,成为了作品的重要补充。傅中望《昨天和今天的形式》创作手稿纸本 钢笔、铅笔棒 18.7cm×26.9cm2004年建于维也纳的《搭掌榫》,原方案是直立的石质榫卯,后改为横放,这种改变可能与后来场地条件和作品材料有关,作者改变了方案;通过手稿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原初构想和建成后的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应的,它说明了艺术家的应变能力的重要。其四,傅中望的手稿中的只言片语非常重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作者的艺术观的表达,比起理论写作,这些随性的文字更加自然和真实。傅中望 《长寿椅》、《漆树》创作手稿 纸本21cm×29cm 2010年在榫卯结构的“阴宅、阳宅”的手稿上,傅中望于1989年10月5日深夜写下:“传统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木桩、横梁、斗拱,无不是中国文字的一笔一画,一撇一捺。木结构反映中国千年的造物意识”。作者在中国文字的间架结构和古代建筑的结构中发现出它们的一致性,并将它转化到雕塑中,如果不是通过手稿,人们就不知道他的这种更深入的思考。傅中望 《长寿椅》创作手稿之一 纸本24cm×17cm 2010年1999年7月,傅中望在《异质同构》的相关手稿上还写下来这样的话,“做写时尚的东西并不难,做一些有市场价值的作品也不难,做一些评论家乐道的作品也不难,难的是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和思想。”这些话这的确是他的肺腑之言,是他心迹的真实表白。当时的傅中望,无论从声名、从市场来说,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他头脑非常清醒,仍然坚定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手稿的这些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雕塑家真实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一个完整雕塑家的方方面面。傅中望 《天井》创作手稿 纸本 钢笔、铅笔35cm×27cm 2011年从以上对傅中望手稿的初步研究,我们看到了手稿的重要;看到了中国当代雕塑家创作的变化;看到了傅中望作为个体在他的雕塑手稿中所呈现出来的过程之美。从傅中望研究的角度讲,通过手稿我们有了对傅中望的再发现和再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维度,我们开启了中国当代雕塑家研究的一个新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看,尽管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是初浅的,但这是一个可以深入展开,而且是大有可为的领域。傅中望创作手稿 纸本 钢笔、铅笔棒26×35cm 2014年版式欣赏
东方艺术·大家 丨孙振华:过程之美 ——傅中望雕塑手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