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编程资讯编程资讯16 → 文章内容

科龙,从亚洲第一到几经贱卖,它经历了什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2-16 1:33:43

有这个问题?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潘宁回了句“我知道”,这件事就此定论。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完全出于潘宁是个完美主义者,而是形势所逼。如前所述,那个年代讲级别,镇干部出去遭白眼,乡镇企业同样受歧视。潘宁到北京最著名的西单商场推销冰箱时,一位科员翘着腿问他:容声是啥级别的?潘宁说我们是乡镇企业,对方随即摆手下了逐客令。当时国内正处于短缺经济时期,国营厂的冰箱产多少就能销多少,有时候甚至要凭票排队购买。家电企业拼的是规模,谁员工多、生产线多,谁就掌握话语权。但作为乡镇企业,珠江冰箱厂不受渠道待见,生产规模更没有优势,思前想后,潘宁认为只有打出品牌,才能实现逆转。而在当时,保质量是打品牌的不二法门。召唤冰箱后,潘宁开始全面探索质量管理,他在厂里定期举办“质量运动会”、“百日质量竞赛”等活动,号召员工们将质量视为生命。那个年代的事业有局限,也有优势。有些企业管理者的盈利压力不大,有“认死理”的空间。潘宁将质量看做“死理”,就在这条路上埋头猛进。容声冰箱有了最初的利润后,潘宁便率先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性能检测中心。这是中国最早的标准计量中心,它后来成了全球检测功能最全、技术指标最高的质检中心之一。哪怕有一点瑕疵,容声的冰箱也不能出厂。谁家的产品好,消费者心里有本明白账。没多久,容声冰箱就在珠三角地区卖脱销,民间说法称:容声就是质量的保证。【直奔行业第一】珠江冰箱厂诞生时,全长1347米、连接顺德区政府和容奇镇,贯穿广州与珠海的容奇大桥也宣告竣工通车。这座桥,很快成了中国最繁忙的国家公路之一。桥的一端,长期林立着容声的广告牌,十几年的时间里,难以计数的货车来往于桥上,将容声的冰箱送向全国各地。潘宁有高屋建瓴的想法和手段,容声在珠三角一飞冲天后,他随即在小镇上运筹起了全国的生意。1988年,同行大多还在拼规模时,潘宁率先在行业打起了品牌战,邀请香港影视明星汪明荃代言冰箱广告。策划人员苦思冥想了一堆花哨的广告词,到了潘宁这里全部否决,他说:既然在容声已经有了口碑,那不如用老百姓给的名号。于是,最终的广告词成了“容声容声,质量的保证”。汪明荃在粤港家喻户晓,是当时的全国人大代表,容声也随之名满天下。那个年代消费类产品的电视广告不多,老百姓将广告当电影看,很多广告词因此脍炙人口。燕舞的“一曲歌来一片情”,铁达时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都成了时髦词汇,“容声容声,质量的保证”也红极一时。后来珠江冰箱厂改制成了科龙集团,江泽民同志前往视察。在冰箱的生产线上,他看到了“容声”,随即对随行人员说:“容声冰箱我知道,容声容声,质量保证,对吗?”其广告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品牌战打响,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潘宁将到手的利润全部拿来采购先进设备,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了一条全国领先的生产线。在靠质量战、品牌战崛起后,容声迅速转向了规模驱动的主干道。曾经“偷偷学艺”的乡镇企业,在6年内成为了业界公认的老师,为了避免技术暴露,珠江冰箱厂甚至专门开设了一条指定的参观路线。在潘宁带领下,容声的风头一时无两。邓小平前来考察后,北京有关机构公布了全国家用电器产销排行榜,珠江冰箱厂荣登冰箱销量第一的宝座。直至潘宁离开后,这个荣誉才旁落他人。【政企不分】乡镇企业为顺德带来了繁华,也种下了危机。上世纪90年代初,一次对全市乡镇企业的调查显示:全市978家企业中,有259家达到破产边缘,欠银行贷款21亿元已成坏账,包袱之大触目惊心。政企不分、新大锅饭等长期困扰集体制企业的问题,开始在乡镇企业身上显现,这迫使政府重新思考政企关系。邓小平南巡时提到“股份制社会主义也可以搞”,随后的十四大又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策的支持下,顺德人开始为了出路进行产权改革。不过,席卷全市的改革和潘宁关系不大。1992年8月,珠江冰箱厂在政策的指引下改制成为珠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占股20%,镇政府把持80%的股份。创业团队没有任何股权优势,这样的局面令潘宁很尴尬。他曾多次或明或暗地提出,希望镇政府在这方面予以考虑,但得到的答复始终含糊其辞。另一方面,容声冰箱畅销全国后,由于其品牌所有权归属镇政府,一些裙带企业便借着容声的品牌生产其他小家电,严重影响了其品牌声誉,但潘宁对此毫无办法。冰箱厂的产权改制上,潘宁也完全被牵着走。1993年,容奇镇干部徐铁峰邀请香港人李国明担任财务总监。“这个留着小胡子、看上去高深莫测”的人在香港做了一次成功的募捐,为珠江电器厂引进了三家境外投资人,募集了近4亿元的资金,公司性质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潘宁想抓住这次变革的机会,1994年,他将电器厂更名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启用科龙作为全新的商标。将企业变为科龙电器,潘宁试图将科龙的品牌归为企业所有,逐步淡化其“国字号”的成色。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政府的注意,也为其“失权”埋下了伏笔。【最好的时代】潘宁想把产品卖到全世界,他很清楚当时的集体制对于企业发展的束缚。老员工称“潘宁的思路是不断给自己加压,因为他不想企业永远只是一个乡镇企业,永远只是一个做冰箱的。”更名为科龙后,潘宁开始多元化,公司不再局限于冰箱、冰柜产品,而是涉足空调、模具等多类别。大刀阔斧的几年时间里,科龙迅速攀升至顶峰。1993年,这家企业的销售额是18亿,1996年,这个数字猛增至45亿。那是潘宁最好的时代,也是容奇镇最好的时代。集团的所有员工,一年最少能领到16个月的工资。每到传统佳节,整个科龙会分成几大组集体抽奖,每个人都能得到奖品,摩托车、彩电、洗衣机应有尽有。据说每次抽奖时,潘宁都会躲在玻璃窗后偷看,露出一脸满足的笑容。“那时你去容奇镇每一家高档酒楼、推开每一家KTV的包间,都能够发现科龙的人。”一位老科龙人如此缅怀“潘宁时代”的盛景。1996年6月,带着6.6亿元净利润的成绩,科龙电器在香港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并成功募集资金7.07亿人民币。其股份就此一分为三:镇政府持内资股41.96%,内部员工持内资股10.49%,H股流通占比47.55%。这样的股权分配,依旧和潘宁这个企业的实际缔造者没什么关系。上市之初的科龙依旧是一片繁华盛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科龙,从亚洲第一到几经贱卖,它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