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办公应用办公应用02 → 文章内容

作文只得40分的院士 《朗读者》请了他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2-19 20:43:40

原标题:《朗读者》请了他!作文只得40分的院士,经历引人深思……导读 最新一期《朗读者》又请一位重量级朗读嘉宾!他是“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首席科学家,被称为中国“量子之父”……(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报 ID:Zhongguojiaoyubao)他的人生挺神的:29岁时参与的研究成果被《自然》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41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院士;45岁,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常务副校长、教授,物理学家潘建伟。节目中,他朗读了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一个科学家的精神世界令人叹服!当了解他的故事之后,相信很多老师、家长会感叹: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从农村走出的大物理学家按潘建伟自己描述的,他并不像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十项全能学霸”。但是他却在人生发展路上,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路线。这或许启示我们,不论是老师、家长,评价孩子都应更多元化,很多我们眼中表现不好的孩子,也许恰恰是还没被发掘出的天才!潘建伟出生于浙江东阳的农村,自小成绩优秀。父母从不限制他,由他做感兴趣的事。他不擅长拼音,分不清拼音里的平翘舌,写拼音对他来说是最磨人的事情;他不擅长作文,小时候写的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一天》,他仅用了5分钟就写完了,最后只得了40分。不过,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对文科无感的潘建伟遇上物理便如鱼得水。他曾感叹道:“竟有物理这样简单的学科!”“只用一个公式,很多东西就可以推导出来。”甚至,他在夜晚躺着看星星时,脑海中的物理书也能一页页翻开。出于兴趣与热爱,潘建伟决定,要在物理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1987年,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他对大学生活最深的印象是,同学间比着早起晚睡学习,拼命喝茶熬夜读书。也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潘建伟勤奋踏实,刻苦钻研,一点点在物理学领域留下自己的光芒。这一路走来,始终与量子“纠缠”崇拜爱因斯坦,曾让他质疑量子力学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大学时喜欢读《爱因斯坦文集》。而这次登上《朗读者》舞台,他同样捧着深爱的《爱因斯坦文集》。“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对于我,那就是天籁之音。”作为爱因斯坦的“粉丝”,他也曾不赞同量子力学中的很多理论。“怎么有这样胡说八道的东西。牛顿力学、电动力学、统计力学,我所有的成绩都是95分以上,就是量子力学考了八十几分,而且差点没有及格。”潘建伟的本科论文,甚至想要为爱因斯坦辩护,证伪量子力学。与量子“纠缠”的研究之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追求真理才是科学人的信仰。虽然量子世界古怪难懂,但潘建伟有一股“牛劲”,总想搞明白,于是便决定与量子“纠缠”下去。上世纪90年代中国缺乏开展量子实验的条件。1996年硕士毕业后,潘建伟赴量子科研的重镇——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量子实验研究的世界级大师塞林格。由于要从理论物理专业转向实验量子物理前沿,潘建伟几乎整天泡在实验里,以求尽快熟悉专业领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真实逐渐浮出水面。所有实验数据都证明:爱因斯坦是错的,量子力学具有正确性。潘建伟也不盲从“偶像”,勇敢走出了权威认识的误区。在他看来,无法证伪的东西,属于个体的思想自由,再往前走一步,就不是科学了;科学恰恰又最需要自由思想,“它是反权威的,没有边界,爱因斯坦推翻了牛顿,量子力学又推翻了爱因斯坦,一代一代往前走。”他非常珍视思想自由这个概念,在报告中就用它来解释信息安全和隐私的重要性,引出量子保密通信的价值。2016年8月16日凌晨1时40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也是史上跨度最大、最安全的通信网络。成绩是骄人的,但最初提出量子卫星的设想时,有很多“天方夜谭”“骗局”等质疑的声音。诸多研究道路上的阻碍,让部分团队成员都不敢相信设想的可行性。面对阻碍,潘建伟很清楚其中的难处,但是,他和他的团队还是坚持了下来,通过一个个实验一步步自我证明。实际上,潘建伟不太在乎成功,他认为只要有恒心慢慢去做,即使做不成,也完全可以凭着兴趣下次再来。科学带给他更多的是乐趣和安宁。“追求量子物理的奥妙,能让人获得内心的从容和安宁,如同阳光灿烂的春天,走在青草地上般心情愉快。”潘建伟喜欢吃老家的荠菜,在国外学习时也经常惦记着到河边挖荠菜。如果哪天把实验做完了,天气不错,他就会赶紧关了实验机器,到多瑙河边散散步,躺下来,晒着太阳唱着歌。“回到实验室后,工作反而更加有效。”为了中国也能这样……为了中国也能有这样的实验室当潘建伟初次见到导师塞林格时,塞林格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潘建伟张口回答:“我将来就想在中国建一个像您这里的实验室,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这样的理想一直埋藏在潘建伟的心里。他选择出国读博,就是为了将量子力学里面的很多疑问搞清楚,然后回到中国更好地工作。塞林格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潘建伟刚来读博士时从未做过实验,但很有实验的天赋。“我派他和一个团队去做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那是非常复杂的实验。他立即就接受并投入其中,对实验充满热情。过了一段时间,他就成为该项实验的领军人物。”在老师眼里,当实验中出现问题,潘建伟从不退缩,把困难当做更上层楼的激励,大家总是听他说“情况很好”,这个非常乐观的人,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都喜欢他。为了中国孩子也能爱科学……留学期间,潘建伟每年都会趁着假期回到中国,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讲学,提一些量子信息领域的发展建议,尽自己所能带动一些研究人员进入这个领域。在国外,两件事情让潘建伟印象深刻——一次在阿尔卑斯山大峡谷,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告诉潘建伟,她读过《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科学文章;一次德国海德堡的医院里,护士得知自己的研究领域后,兴奋地想听自己的讲授。这些普通人对科学的兴趣,让潘建伟颇为感动。现在他常常在国内做科普演讲,用生动的方法介绍科学,希望国人也能拥有对科学的好奇,更多地走近科学世界。为了中国也能科学发达、繁荣昌盛……2001年,潘建伟回到祖

[1] [2]  下一页


作文只得40分的院士 《朗读者》请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