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电脑基础基础应用22 → 文章内容

“一个图章”:服务型政府 从此起步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4-2 2:20:31

念是,如果项目合理合法,100%通过;如果不合理不合法,肯定不能做;如果项目有合理要求,但与现有的规定不尽一致,外资委会设法协调,推动解决。转变观念,主动服务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世界各地也在争取投资,发达国家同样欢迎外资。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外资委的做法是:不能坐等外商上门,而要主动提供服务。这一转变,让根深蒂固的“审批政府”“管理政府”观念受到了触动。新机构成立后,很多外商立刻带着困扰他们的问题找上门来。为了做好服务,外资委的大门随时敞开,外资企业可以直接乘电梯进来,不需要介绍信。一时之间,外资委很快热闹起来。大到危及合作项目推进的中外合作方的矛盾,小到一个电话、一路煤气管线,外商都找到外资委。外资委积极协调,亲自跑腿,帮忙解决。当时,上海用电、用水、通信、煤气供应十分紧缺,俗称“四只老虎”。外商需要的容量都很大,按照正常程序排队需要等很长时间。外资委就为企业出面,与其他政府部门协商。这让外商感到意外和惊喜,上海在外商眼中有了不同。“政府一些工作人员说,你们做得太多了,这些应该企业自己来做。可我总是说,政府有权力,但别忘了为企业服务。每个国家都重视引进外资,坚持以主动服务、持续服务的理念做工作,就是外资委的职责所在。”刘锦屏说。从历史统计看,上海外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1年,每年合同外资在1-2亿美元,十多年共吸引项目1227个,合同外资16.3亿美元。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成为快速发展阶段,每年合同外资为几十亿美元,十年共引进项目2.35万个,合同外资511.67亿美元。第三阶段是中国“入世”后,上海每年吸引外资都在100亿美元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超过50%-60%的新增投资,都是老企业在增资,这一比例最高时甚至达到70%。这充分证明了外企对上海投资环境的认可。正是外资委等政府部门的服务,让上海成为外企成功率最高、效益最好的地方。传承理念,引风气先2008年10月,在新形势下,外资委因为完成了历史使命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原上海市外资委(上海市外经贸委)的有关职责划入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服务外企的重任交给了市商务委。“从2008年起,市商务委传承了外资委服务外企的理念,从市、区,到各开发区,都有一支服务外企的队伍。外企有任何难题都可以找我们,把我们当‘娘家’。为了解决外企各种个性化问题,商务委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纳入市委重点督办、与本市各委办协商解决等。这是我们很大一块工作。”市商务委外国投资管理处处长刘朝晖说。对外企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诸如人才政策、公平竞争、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业项目用地等,商务委则推动出台了“上海外资33条”、制造业利用外资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受到企业欢迎。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后,率先探索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无需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如今,这一始于上海的制度创新已在全国复制推广,外企只要登录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即可进行网上申报,3个工作日即可完成备案。负面清单内的项目虽然还要审批,但市、区商务部门会主动服务。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说:“政府要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一个合格的‘店小二’,不仅要有主动服务的意识,更要有善于服务的能力。这当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这两方面必不可少,这也是我们‘商务店小二’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企业更为期待的是,上海今年启动建设“一网通办”的智慧政府,通过线上线下业务流程的再造,将几十个部门融入“一网”之中,实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从前一阶段探索看,涉企事项平均办理时间压缩了85%。今年4月上海成立了一个新机构:上海大数据中心。它将促进各部门数据的连通和共享,推进政府形成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服务的模式。这也成为上海服务型政府的最新探索。改革不停歇,发展不停步。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改革是上海前进的动力。这是历史的写照,亦是未来的启示。“一个图章”:服务型政府从此起步浦江之滨的上海,风云际会,气象万千。在上海改革开放历程中,外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上海累计引进外资项目9.14万个,实际吸收外资2231.4亿美元。直到现在,外资企业仍为全市贡献了超过1/4的GDP,1/3的税收和2/3的进出口总额。吸引并用好大量外资,把上海打造成外商投资的首选地,推动上海从计划经济的重镇变成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这一历史过程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要有前瞻的眼光、高明的战略和超乎寻常的努力。30年前的1988年6月10日,有着“一个图章”机构之称的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宣告成立。这个打破常规的创举,点染了上海改革开放的壮美画卷。【亲历者说】“一个图章”撬动外资入沪中山东一路33号1号楼是一栋百年历史的老建筑,曾因“一个图章”机构落户而外商扎堆,门庭若市。这个机构用全新理念、全新架构,搭建起外资进入上海的快车道。外资委诞生前,恰是上海转型艰难、经济低迷之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涌动。经济特区横空出世,让南方省市走在了开放的前列。上海习惯了严丝合缝的计划经济模式,面临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不适应。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城市面貌破旧不堪。上海一年只有十几亿新增财政收入,难以改变上海面貌。要加快发展,就要眼光向外,加快吸引外资。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上海,没有专门的外资服务机构,审批手续繁琐。一个100多万美元的投资项目,要找四五个委办、盖上40多个图章,一些项目甚至要盖126个图章,耗时一两年。外商一圈跑下来精疲力尽,投资热情大大减退。上海需要速度,需要效率,需要雷厉风行。1988年4月,朱镕基就任上海市市长,在中央和市委的支持下,着手改变上海的外商投资环境。他提出:政府应该为外商服务,要设立“一个图章”机构,把126个图章变成一个大图章,而且要求把最强的干部调到这个机构来,一下子搞上去,改变上海的形象,提升上海的信誉。“这个想法让我惊叹不已,以前只听说过一站服务,没听说过‘一个图章’机构,这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时任市仪表局局长,后担任市外资委常务副主任的叶龙蜚这样回忆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一个图章”:服务型政府 从此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