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编程资讯编程资讯23 → 文章内容

改革开放40年︱刘守英:一家子教我的“改革”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2-19 0:03:02

了京城某出版社社长,在他手上以每本5000元买下4个书号干出版。我们当时选择进这一行当还是有些底气的,主要的本钱是我们会外语,我弟弟是英语师范学院毕业,出来之前就是一个不错的英语教师。我们和一些朋友了解了干这一行的人的状况,其中很大一部分先是卖报纸、杂志起家,积累一些本钱后就买个杂志或报纸刊号自剪、自编、自卖,后来有一些在大学的人进来编“工具书”以高定价、低折扣行销,再后来是一些开书店的人直接做出版,稿源有的是市场上购买,有的是利用台湾那边的信息编辑出版。后面一类基本是台湾的一些翻译书,文字表达上台味较重,我们抓住读者对这类书的需求,决定找到好的外文书直接翻译出版。记得我们兄弟俩那些年有时间就泡在北京图书馆,说实话我搞学术还真没有这么利用过,然后就是跑书摊、逛书城,甚至到国外访问时有空就跑遍他们的书店、出版社、图书馆、旧书店,寻找一切可能的出版源。我们在这一行里出版过许多现象级的作品,表面上是我们有外语这种语言上的比较优势,更本质上是它成为一种打开眼界的工具,提高你的真假甄别力和决策时的理性程度。四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可以靠市场经济规则改变命运,但是有些由体制砌成的墙是你无法翻越的。对于我们一家子来讲,四十年的痛就是入城孩子的教育。上世纪90年代初,当我弟弟把我姐姐两个儿子领到北京来时,两个孩子已在老家读小学,其中老二的成绩是拔尖的,被认为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到了北京以后,碰到的最大难处是没有学校接收。最后托人才上了一个当地孩子根本不去的已经没有什么生源的小学。在这所小学毕业以后,两个孩子拿到没有入学证的毕业证。这时候我们在北京事业上已经基本落脚,如果为了孩子读书全家迁回,已经付出的一切努力就付诸东流,怎么办?只能在住处附近找了一家已没有多少本地生源的初中继续学业。老大读完初中,如回到老家上高中,根本不可能和湖北的学生竞争,权衡之下,只好在中关村附近找了一家职业中学企图学点谋生的技能,进去以后才知道这类学校除了收钱、什么也不会教,与其如此,还不如给他小舅打打帮手,一个初中生就这么走入市场。老二是一个天分很好的孩子,在北京读初中时成绩还不错,尽管属于“矮子里的长子”,但有一线希望还是不想放弃,读完初中后我亲自把他送回老家,到洪湖一中就学。但是,由于两地的学习状况差别太大,孩子回学校第一次摸底考就被老家孩子甩老远,后面的学习就更加吃力,越掉队越远。到高考时,我又回去亲自督战,期待靠“精神胜利法”帮他多考几分!但是,世上哪那么容易创造这样的奇迹呢?高考落榜后,只得去当时的北大继续学院读了三年书,一个本来很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就这样一步步褪色,成为我一辈子内心的歉疚。最近我们家又开始揪心,这次发愁的是这两个外甥的孩子,就是我所称的“农三代”。老大的孩子今年要上小学了,比他爸爸时代进步一点的是孩子可以就近入小学,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呢?在他们上一辈时,我们就抱着希望的等啊等!如果这两个孩子还是只能和他们的爸爸那样无奈地回去学习,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怎样的命运?怎样的结果!当这篇稿子要落笔时,已是深夜十二点三十。我不能再继续了。感谢我们一家子在北京的打拼减轻了我的重负,让我还有气力去思考一些与个人衣食无关的问题。我们家四十年的历程,也让我坚定了改革的真义:向百姓开放权利,向百姓赋予他们应有的权利。

上一页  [1] [2] [3] 


改革开放40年︱刘守英:一家子教我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