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编程资讯编程资讯11 → 文章内容

36氪领读 | 内容推荐算法,抢夺用户时间的利器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2-13 21:57:09

原标题:36氪领读 | 内容推荐算法,抢夺用户时间的利器36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36氪领读】栏目,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内容简介伴随着国民总时间概念的兴起,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内容行业,以争夺用户时间。作为内容生产者主力的各类自媒体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内容创作、内容变现等方面做得风生水起。通过算法实现的推荐技术基于用户历史数据和行为,推测用户意图,推荐合适的商品和内容给终端用户,显著提高了用户的点击率和留存率。随着用户的个性价值越来越被重视,内容推荐分发技术势必会得到更普遍的应用。内容行业资深从业者、今日头条前资深产品经理闫泽华,在《内容算法》一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下主流的推荐算法及其利弊,介绍了推荐分发系统相关的知识,同时对自媒体如何实现优质作品最大化传播以及自媒体数据分析、运营与变现等进行了深入解读,有内容、有深度、有态度,无难度。作者简介闫泽华:简书签约作者。知乎知识市场产品总监,负责内容付费的产品运营工作。曾任今日头条资深产品经理、“凯叔讲故事”技术负责人和百度搜索架构工程师。在今日头条工作期间,曾先后负责头条视频的数据流和策略分发,头条号粉丝变现相关业务和微头条的策略分发业务,历经了头条视频和粉丝业务快速增长的全过程。书籍摘录载体迭代,比快更快。分发迭代,比快更快。与其焦虑,不如逐浪。但是,在快速的迭代过程中,我相信一定有可以让我们慢下来的东西——那是内容的核。敬畏内容的价值,尊重它给受众带来的价值。带着偏见看推荐也许,这一章的名字叫作“竟然被骗了?! 关于算法推荐的 3 个误解,快来看看你有没有?”效果更好。当推荐技术应用于内容分发领域后,在已有传统媒体、门户网站仍然占据重要分发位置的情况下,质疑的声浪频传。如果你经历过PC 时代,也许会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当年,传统媒体对门户发出过质疑声,中心化的门户模式对去中心化的微博模式同样质疑过。只是岁月轮回,昨日的挑战者成了今日的卫道士,何其唏嘘。在本章里,我所做的并非辩护,因为真实的数据表现和传统新闻应用的推荐化转型都充分证明了内容推荐模式是有一定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的。我试图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对一些常见的误解进行阐述供大家参考。站在从业者的角度,我觉得现在的内容推荐产品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态,其迭代过程中是存在种种瑕疵和待改进空间的。但发展的进程并不会因为人们的误解而止步。我坚信,科技产品的存在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信息茧房当内容分发全面进入推荐分发时代,对这一分发模式的质疑也就越来越多,很多人站出来号召大家要一起戳破“算法的泡泡”。一种普遍观点是:机器算法主导的精准分发,在提升阅读体验的同时,也极易导致由信息收窄带来的一叶障目。即在算法分发下,用户将深陷信息茧房当中。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在其 2006 年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信息传播中,由于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这顶“信息茧房”的帽子,随着信息流量分发的迁移,被扣到了不同的内容分发服务头上:在国外,先后被吐槽的是谷歌的个性化搜索结果和脸谱网的信息流服务。在国内,早在 2012 年就有人吐槽微博是“信息茧房”,如今吐槽的对象又变成了机器推荐分发。当信息生产的门槛不断降低造成内容量的大繁荣,当信息消费者的选择权越来越大、越来越能够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的时候,令人担忧的“信息茧房”就会被越来越多地提及。然而,过滤你的并不是算法泡泡。在纸媒时代,当用户从特定的媒体人、特定的媒体刊物处获取信息的时候,其信息获取方式不就是纸媒版的订阅关系分发吗?各家纸媒有自己的题材偏好和内容风格,不也构成了一个“茧房”吗?当面对报亭中琳琅满目的刊物和邮局的订阅表时,用户的主动选择便构成了他的认知世界。还记得那本月发行量逾 700 万册的杂志——《知音》吗?其刊载的内容正是今天饱受诟病的典型标题党样例:《风之谷啊我的妹妹,哥哥的未来献给你》(2007 年第 7 期)、《再大的恨放下吧,唤醒前夫赢得亲情一片天》(2007 年第 35 期)。在 10 年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消费这本杂志,在 10 年后的今天,就为什么会有同样规模的人在消费着类似内容。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这些内容符合大众用户偏好、可以满足他们打发时间的需求,高阅读量就是用户主动选择的结果。内容作为一种消费品,每个人都有选择消费途径和消费内容的权利。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只要有足够大的候选集和主动选择权,用户就一定会选择自己更为偏好的信息载体和信息源。从内容匮乏到内容繁荣,从中心化一统到垂直化聚群,用户的选择更贴近自身喜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些持续表示担心的人,本身就是多源信息的消费者,希望看到多源信息的渴望胜过了他们看到不感兴趣内容的不悦。而被担心的人,本身就不曾有信息多样性的焦虑,乐得在自己的小圈圈里打转。这就形成了一边有人大声疾呼,一边有人甘之如饴的局面:担心的人不曾被过滤,被过滤的人不曾担心。进一步,对那些担心的人来说:他们跳得出算法分发,也跳不出社交关系分发;跳得出社交关系分发,也跳不出自己的认知选择边界。“茧房”始终存在,真正过滤你的,是你的认知泡泡。在这种情况下,将“信息茧房”归罪于分发模式更像是因失语而产生的牢骚。与其吐槽分发模式,不如考虑在新的模式下如何优化;与其大声疾呼内容分发服务商的道德义务,不如将其归结为内容服务商的利益诉求。要知道,“信息茧房”并不是内容服务商的诉求,“用户茧房”才是其诉求。为保证用户更好地长期留存,内容服务商就势必需要不断探索用户的内容兴趣偏好、了解用户的观点偏好:你以为只给用户展示他喜欢的类目就够了?那你错过的就是拓展用户兴趣认知的机会。只有给用户展示多元化的内容,才能够让他消费更多内容,停留更长时间。你以为只给用户推荐他偏好的观点就够了?那你就可

[1] [2] [3]  下一页


36氪领读 | 内容推荐算法,抢夺用户时间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