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2012年:伊能静发表演讲并捐出藏画拍卖所得善款
- ·下一篇文章:周报|热闹:今日头条进军教育引颤动 好未来开放核心资源
减负80天后:中小学家长们过得还好吗?
2018年春天,一场减负之风吹进了千校万家。3月以来,教育部门多措并举,直指“拿下”压在学生肩膀上的花式负担。从调整中小学放学时间,到整治不规范的校外培训机构;从没收校内老师“校外讲课”的话筒,到叫停各种杯赛成绩与升学挂钩......显然,这是一场动了真格的减负之战。甚至,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两会答记者问时明确为“负担”和“学业”划分了界限:“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部分叫负担,在此之内叫学业、课业,是作为学生必须做出的努力。”随着减负打出重拳,增负市场逐渐冷却,以往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一路狂奔的“壮观景象”还存在吗?减负80天后,广大中小学家长们过得还好吗?有网友发现,减负令颁布至今,家长群体被迅速划分成两大阵营。一方阵营逆流而上,减负之下依然强行给孩子施压。前不久,江苏某公办校的一群家长自行找场地、收费,请老师给孩子补课,被校方发现后,家长们直言“敢动老师就上访”,煞费苦心只为给自家孩子开个“课外小灶”。而那些不给孩子减负的家长,他们是这样想的:另一方阵营的家长则大呼解脱,自己松了口气,也给孩子松了绑。杯赛停办,“坑班”停招退费,原本需要靠杯赛奖杯当入学敲门砖的孩子,终于摆脱了从小被奥数包围的噩梦,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利好消息:究其根本,减负的目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家长们跳出“功利”的怪圈,让孩子的成长变得纯粹。有专家认为,家长与其拼命追赶教育的速度,不如“放手”追求教育的质量。面对未知的发展路径,究竟家长该以何种心态面对教育这件事儿呢?· 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切勿片面攀比近年来,热点新闻中常常出现一群不闻窗外事的“小胖墩”,不善交际的“书呆子”,不开心的小学生,我们在唏嘘中孩子缺乏该有的朝气时,更应该反思教育为何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那些坚信“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家长,在教育上力争走在前面,孩子如果“跑”得快,一定是皆大欢喜的事。除了监督自家孩子,他们还有第三只眼,紧盯着邻居、同事家孩子。“您家孩子考得怎么样”成为家长之间的独特问候,也成为家长督促孩子越学越累的诱因。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如何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懂得良性竞争的孩子?因此,家长们不妨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让孩子学少学精,切勿盲目砸钱补课减负让孩子校外的任务减轻了,焦虑的家长们纷纷担心孩子学“吃不饱”,所以出现了不少花大价钱给孩子报培训班的现象。用英语辅导、琴棋书画培训,填满孩子的课外时间。据调查,如今的新生代父母,不再把子女的教育看成投资,更多的是当作消费,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花钱,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培训班的不良风气。这种情况下,父母还要赶紧找回“理性”,选择对孩子的成长负责,让孩子学优学精的课程,而非浅尝辄止,一瓶不满半瓶晃荡。· 教育公平进行时,家长仍需戒骄戒躁在集体焦虑之下,每个家庭都无法独善其身。当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教育的期许指向最优质、资源最丰富、发展前景最广阔的中心地带时,便把自己带入了经济压力与精神压力并存的境地。实际上,家长的良好心态更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只要孩子是块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家长们不妨放松心态,戒骄戒躁。· 因孩子的天性施教,慢慢走也有好风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我们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在义务教育这趟列车上,承载着数亿孩子和家长的梦想。还给孩子快乐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特定年龄段应有的认知能力,或许比单纯追逐成绩更有意义。属于每个孩子的人生轨迹不是只有一条盲目竞争的快车道,慢慢走,也许会遇到更美的风景。原创编辑:李心卓 责任编辑:潘程
减负80天后:中小学家长们过得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