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画家推荐」朝鸿:唐韵古香,随心赋彩!
- ·下一篇文章:【单向历】5 月 21 日,宜专注
永字八法|捺笔磔法怎样写出如战如刀?
字的一捺都很奇怪,这两个捺多究竟是怎样收尾的呢?好像缺了一块,有人说是纸张不平造成的,原件我们见不到了,但这两笔还是可以写出来的。而历史上确实有人写出来。放大点看,收笔就是刚才说的写法。回收笔锋到五号位,重新向九号位出锋就可以。如果你仔细看古碑好拓本,如颜真卿《多宝塔碑》,就会发现古人写一波三折的奥秘。这下面缺了一块的地方,其实就是第二折把笔锋收回到五号位留下的痕迹。最明显就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使”字,这个字使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磔的收笔法。4.战行《玉堂禁经》规定了“磔”的用笔,他说:“磔须 【走歷】笔。”(原注:战行右出)。这个“【走歷】笔”是什么意思呢?还好有一个注:“战行右出”。什么是“战行”?“战”有一个意思就是振动,现在写作“颤”,如颤抖、打冷颤、打牙战……等等。“【走歷】”就是战行。《集韵》说是“盗行”,走路时忽工忽右。我在21课中介绍过一个动作。行笔中有意连续左右摇动手腕,称为振。画家画水波,就是运用振。手腕一左一右行笔,波浪就画出来了。《玉堂禁经》说写“磔”,行笔要“战行”,那就是振,手腕一左一右画波势,为什么要这样用笔呢?你看这一捺,开始是尖锋入纸,然后用一分笔、二分笔逐渐到三分,用振的方法,有利于铺锋。如果你硬压,笔心毫毛突然受力,很可能分叉太开,结果就收不起来。顺便提醒大家,最后揭笔收,也是一左一右的。在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中,行笔的一左一右相当明显,通常是来回两次。小字如王羲之《兰亭序》,也有这样的用笔,但小字波势不显著。毕竟笔画太小。所以,练习战行,我建议各位用大楷字帖,如《阴符经》。像这个“天”字,就要留心捺笔两次来回战行。如果加上最后的揭笔,那就是三个来回了。平捺如“之”字,道理也是一样的。《阴符经》中“发”字的一捺,来回幅度就比较大了,练习的时候,可以先写中线。凡是了解“永”字八法的书法家,写捺都会战行。你看赵孟頫《膽巴碑》这个“火”字,捺笔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就是战行的结果。文征明《游虎丘诗》这两个字,捺笔振动很明显,但是他最后没有用揭笔,只是平出。一捺的基本走势,是6—9—6,如果你写得很细,或者你写小楷写得很小,那用摇腕的方法就可以,比如说楷6—9—6,这就写出来了。但是你大了以后,毛笔铺在纸上部分就很在,这个时候,你要换9—6就很不容易换了。如果你这样一出,那就是偏锋。所以“永”字八法所规定的动作,是很科学的方法。它就在里边加了一个五号位,右—左—右—左,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回到五号位,然后重新出锋。这样子,因为有了一个五号位,那毛笔笔心直了一下,就很容易成功了。我们来加粗点,右—左—右—左,来到这儿,把毛笔回一下,然后重新按下去,揭笔。这就比较容易成功。你也可以把动作做得很小,那就接近于直线。右—左—右—左,然后揭笔。你动作越小,越接近于直线。右—左—右—左,好,右—左。本节要点:“磔”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解释波磔和一波三折的意思。《玉堂禁经》规定的“磔”的写法。思考题:褚遂良《阴符经》中这个“之”字捺笔收尾,为什么会这样高起来了?智永《真草千字文》这个“念”字捺笔,是有波无揭呢,还是做了揭笔的动作?
永字八法|捺笔磔法怎样写出如战如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