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微信公众号恢复打赏功能 苹果不再收取30%费用
- ·下一篇文章:进账逾3亿元!石家庄6个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建成开放
“土豆当粮”离我们还有多远
“土豆当粮”离我们还有多远――马铃薯主食化背后的农业供给侧改革[阅读提示]马铃薯,也称土豆、洋芋。在大多数人眼里,马铃薯是餐桌上经常出现的蔬菜,很少有人会将其和主食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一向很少被国人当作“干粮”的马铃薯,已经开始走上了主食化的道路。2015年,原农业部启动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在包括河北在内的北京、内蒙古、四川、贵州、甘肃、宁夏等9省(区、市)进行马铃薯主食试点开发。农业专家介绍,马铃薯主食化,实际上就是把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平时习惯的像馒头、面条、米粉等一样的主食,并最终使马铃薯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食作物。马铃薯主食化有什么意义?我省马铃薯主食化工作进展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为什么要主食化耐贫瘠、潜力大,营养均衡2017年9月,丰宁坝上农民将收获的马铃薯装车外运。 新华社发“根据原农业部2016年发布的《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要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河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副处长孙万军介绍,“我省作为马铃薯主食化开发试点省份,在张家口、承德地区拥有马铃薯种植的优势条件。近年来,我省一直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产品研发、宣传引导、市场开拓等,不断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试点工作。”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更多作为蔬菜存在的马铃薯,为什么要主食化?“推进马铃薯成为我国主食产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孙万军告诉记者,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增量将达到500亿公斤以上,但受耕地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空间变小、难度加大。而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种植起来更为容易,属于“省水、省肥、省药、省劲儿”的“四省”作物。因此,推进马铃薯主食化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马铃薯生长需水少,其最低蒸腾系数(需水量)只有350,而小麦、水稻分别是450和500。此外,马铃薯适应性广、产量高,从南到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大部区域都能种植马铃薯。有研究表明,马铃薯理论亩产可达8吨,而目前我国平均只有1吨多一点。与南非、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马铃薯亩产低一半;与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马铃薯亩产不及他们的1/3。”河北北方学院马铃薯育种专家尹江表示。在尹江看来,马铃薯的这些优点,让其在推广过程中,不会出现与小麦、水稻、玉米三大谷物抢水争地的情况。可以利用南方冬闲田、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生产,力争形成马铃薯与水稻、小麦和玉米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局面。“就我省实际来看,作为马铃薯主产地的张承地区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防风固沙区,是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张承地区必须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扩大旱地作物种植面积,相应减少高耗水作物面积。可以作为主食作物的马铃薯,正符合这一要求。”尹江分析。除以上优势外,马铃薯被选作第四大主食的另一大好处,是其自身巨大的营养价值。由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高脂高热等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带来居民的超重、肥胖,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增加并呈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改善食物营养结构的需求增加、愿望迫切。“马铃薯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品质高,氨基酸构成接近于大豆蛋白,易于消化吸收;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预防消化系统某些疾病;热量低,每百克只有77千卡热量,远低于小麦的317千卡/百克、大米的346千卡/百克。”尹江介绍,马铃薯含有人体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全部七大类营养物质,赖氨酸含量远高过小麦和稻米,还有小麦和稻米中都没有的胡萝卜素。“食物史已经证明了马铃薯是适合人类需求的主食。”尹江说,在欧美一些国家,马铃薯作为主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我国西北的陕西、宁夏部分地区和东北、西南部分地区,马铃薯也长期作为主食存在于百姓的餐桌上。因此,在不断追求膳食多元和营养健康的今天,积极推进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开发马铃薯主食化产品,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主食化难在哪百姓口味难改,成本居高不下石家庄某超市主食区,一位市民正在选购马铃薯馒头。 记者王思达摄日前,在石家庄北国超市北国店主食区,记者看到了“传说中”的马铃薯馒头――乍看之下,马铃薯馒头和普通馒头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并无区别,但价格却比一旁的普通馒头贵了近一倍。“看宣传单上说有这种馒头卖,它好吃吗?”“营养很丰富,您可以尝尝。”一位市民仔细打量着一袋马铃薯馒头,拿起来仔细端详后又放下。最终,在工作人员推荐下,还是把它放进了购物车里,“价格有点贵,尝尝吧,好的话再来买。”“平时马铃薯馒头每天也就卖十几袋,周末卖得多的时候能有几十袋,销量一般般吧。”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上市已近两年,但大多数顾客还是不了解马铃薯馒头,而普通馒头一直俏销,每天至少能卖两百袋。记者走访发现,虽然马铃薯主食化政策已推行3年,但马铃薯主食产品在市场终端认可度不高的情况,却一直没有彻底改观。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看来,最大的问题在于百姓根深蒂固的饮食观念。“在中国老百姓的固有观念里,马铃薯不是干粮,对于它的主食化一时还不能完全接受。”他认为,小麦、玉米、水稻等植物在我国历史上形成大范围主食饮食习惯都有一个传播和推广的过程。当前,一方面老百姓对马铃薯的营养价值还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加工技术缺乏也限制住了中国人对马铃薯的开发利用。戴小枫介绍,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传统主食――馒头、面条、米饭、米线,都需二次加工成型,而与小麦淀粉相比,马铃薯全粉不含面筋蛋白,就像混凝土中缺少钢筋,加工过程中存在成型难、易断条、不耐煮、易浑汤等技术难题,导致马铃薯很难做成主食。在国家推动马铃薯主食化开发的战略引导下,自2013年起,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开始进行“马铃薯中式主食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研究。目前,已经有包括面条、包子、馒头等在内的数十种马铃薯主食投放市场,马铃薯主食化的主要技术
“土豆当粮”离我们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