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办公应用办公应用06 → 文章内容

艺术家王雷四年重走丝路:一支画笔绘尽众生之相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2-21 2:26:19

在这个自拍和美图的时代中,肖像画的意义何在?2018年5月26日下午,“相·王雷作品展”在坐落于原中法大学旧址的艺术8开幕。艺术家王雷用四年时间重走丝绸之路,一支画笔描绘出途中遇见的那些人。展览开幕当天,有维吾尔族青年弹唱,还有孩子伏地画画儿。这场名为“观察”的目光之旅,让人真实感受到当下某个存在的分量。展览现场欧盟驻华大使史伟(Hans Dietmar Schweisgut),北控城市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勇峰,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黄笃先生,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付晓东女士,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夏彦国先生,德山艺术空间艺术总监罗小虎先生,艺术家王雷先生和艺术8创始人佳玥(Christine Cayol)女士共同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展览现场_DSC0116展览现场丝绸之路的面孔——佳玥(艺术8创始人,哲学家,作家)我们生活在琳琅满目的口号与心灵鸡汤的围绕中。周边的世界游离在扁平枯燥的抽象化与情感的虚无不定之间,正因如此,我们总与其相隔甚远。幸而有些艺术创作蕴含着一种力量,能够将我们带回到繁杂概念背后所掩藏的敏锐而独特的现实中。一张面孔意味着什么?一个眼神?在一个自拍时代,肖像绘画的意义何在?正是在于通过这场名为“观察”的目光之旅,呈现出当下某个存在的分量。左起:艺术8创始人佳玥、艺术家王雷、艺术8展览总监刘聪王雷的肖像作品与原中法大学的相遇原中法大学的雕梁彩绘之下,“观察”与“旅行”两种体验汇集于此。这并非偶然。如今人们时常会忘记,“丝绸之路”首先是——过去是,未来依然是——旅途中不断涌现的、包罗万象的目光交汇之处。丝绸之路亦是“观察之路”,人们在此间相遇、相谈,感知彼此的相异性。关键在于踏上旅途,朝他者行进,相互观察,进而寻求创新。原中法大学正如丝绸之路,回溯其历史背景,一直以其独有的方式,象征着无数知识、艺术、政治与人文之路的起点。因此,王雷的作品与这幢建筑浑然一体。对于热衷中法交流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起始之地,亦是教育与开放之地。这个展览呈现的众多丝绸之路上的面孔并不单单是一“系列”的人物肖像,而更像是不同世界的众生之相——这些世界彼此相遇、相交,并通过旅行所激发的交流得到新生。这些画面如同一个个地标,将观者的目光引向地理和气候风貌的背景,勾勒出从大同到伊斯坦布尔的这条丝绸之路。这些画作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人、一张面孔与一片风景的组合能够如此神秘,而记忆在其中起到了根本的作用。它们还有另一种力量,即让我们驻足的力量。在这些画作前,我们所面对的不是面孔,而是“目光”。我们不得不像怀抱一个婴孩那样,怀抱着一种亲密的存在,感受它的召唤,让它牵引我们进入更触手可及的当下。我们必须放任自己的目光,肆意观察。研讨会现场 王雷、佳玥研讨会现场 黄笃研讨会现场 罗小虎在旅途中寻求其自身文化的画家王雷总在旅行。他在其画布上所呈现的,首先是自己的双眼所目睹的,他放任自己沉浸在炫目的光芒与独特的地势间,沉浸在灰尘、浮世、寂静与喧嚣之间。他将自己置身旅行的风险中,不求全身而退。如今的网络上充斥着不计其数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的艺术家们以虚拟方式制作着图像,随后呈现在琳琅满目的屏幕间。王雷却反其道而行之,顺着最直接的感知力这条源泉逆流而上。展览现场这一选择也是许多西方旅行画家的传统。他们毫无畏惧,纷纷游历罗马,环游世界,浸淫在斑斓多彩的风景中,以丰富自己的感知与学识。18世纪,这种教义性的“环游之旅”曾是英国青年教育中决定性的一个仪式。在法国,前往罗马游历的传统由来已久,各种艺术机构尤甚,巴黎美术学院更设立了“罗马大奖”。在19世纪,一些艺术家对旅行的愿望变得更加热切,他们前往诸如北非、中东等更加遥远与不安定的地方,寻找新的主题。其中就有深受风靡欧洲的东方主义浪潮影响的德拉克罗瓦,以及同样是个旅行家的英国浪漫主义巨擘威廉特纳。王雷曾是中央美术学院(微博)的学子,在导师陈丹青的建议下,他也曾踏上意大利游历之旅。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王雷一头扎进欧洲人文主义的根脉之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社会思潮与宗教背景、科学经济的发展,都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肖像一一展现在他面前。他对乔托、弗拉·安吉利科以及提香的作品熟稔于胸,这一点也可在其画作中时常出现的背景色群青蓝所看出。展览现场然而,王雷的旅程与西方画家的游历尚有本质区别,他踏上旅途,亦为了寻求自己国家文化的根脉。他的“丝路之旅”酝酿已久。他自小对中国神话有着强烈的兴趣,山鬼、河伯、东皇太一都曾进入他的作品。五行也成为他叩问自身文化的个人议题。2005年,他选择去新疆与当地居民一起生活了三个月,也是出于随着时间而不断加深的了解自身的愿望,这让他的创作项目有了新的形式:与其描绘丝绸之路,不妨描绘这条路上人们的面孔,它的氛围,它的印象,这才是丝绸之路上最真实的东西。这意味着回溯到地理、风土和中国人文文化的源头。展览现场这一计划的首站在大同——佛教文化的摇篮,北魏(公元386-534年)旧都,彼时的文化与商业重镇。在王雷大多数的肖像作品中,耳朵都不成比例的硕大。其中一个原因也许藏在大同的云冈石窟中。绘于2015年的一幅大同年轻女子肖像上,左耳被下垂的花边凸显出来,与创作于甘肃的古罗马人后裔的肖像(2015)、《德黑兰的波斯人》(2016)以及《波斯波利斯青年》(2016)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仿佛都脱胎于大同的佛像。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等级森严的静谧带着很强的宗教氛围。正如中国哲学中所说的形式归于根源,云冈石窟的记忆在王雷旅途中的男人和女人的肖像中挥之不去。展览现场古罗马人后裔蔡俊年中国历史对他来说,如同一种创作材料。他走得越远,它就回归得越多。这已成为他探索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中国的历史即艺术家自身的历史,他沿着自己设定的路拾级而上,以书法家的方式感知、丈量其深浅轻重。在这段历史中,最重要的是重现那些被(学校所教授的)过分简化的历史所掩盖的活力,展现融合的力量。这份活力体现出,一种“文化”永远都是诸多影响与互动的结晶,进而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许多条丝绸之路融合的结果,得益于此,人们(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得以相互交流、彼此观察并讲述各自

[1] [2]  下一页


艺术家王雷四年重走丝路:一支画笔绘尽众生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