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办公应用办公应用06 → 文章内容

艺术家王雷四年重走丝路:一支画笔绘尽众生之相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2-21 2:26:19

的故事。神话与历史事件彼此交汇,故事与画面相互重叠,商品的产业与思想的产业相遇相交,这一切在经年累月的沉淀后,形成了这个被称之为“文化”的世界。正如王雷所说,欧亚大陆的文明诞生于大量的人文交流,而丝绸之路正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文化体验。艺术家王雷感受世界的律动“当时我想沿着丝绸之路,一直走到中国的边境。第一年,我在中国的旅行,从山西一直到新疆,途径西安、兰州、敦煌,以及吐鲁番、乌鲁木齐、和田……”展览现场这位艺术家不惜冒着技术风险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作画。他创作的前期准备是一个冗长的过程,因为这涉及到在一个新的地方安顿下来,短时间里熟悉周围的环境,与当地相遇、接受观点的碰撞,而最后真正创作时倒是一蹴而就。像一位书法家,这位艺术家在心理层面做好准备,相遇、面孔的选择、一天中具体时间的选择、以及那面孔之上攀爬的皱纹与表情所流淌出的人生,都需要精心而慎重的考量。他并不是在寻找所谓的“模特”,而是那些成为他命中注定要遇到的人们。这些肖像全无写实的野心。画笔的急迫之感跃然画布之上,我们分明感受得到,牵引着笔触的不是展现某个人面孔细节的愿望,而是通过其目光表现出一种存在感。画笔需要迅速地捕捉到当下那独一无二的存在,而每一个存在都根植于其独特的文化与地理背景之中。这些面孔并不比写实肖像画更加抽象,它们刻画出了一道目光与目光所投向之处那种强韧的联结。王雷的肖像作品浮现于美丽的风光之上,它们在画布上甚至比现实中更为真切。我们的文化与思维方式所处的背景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而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试图将其抹去。这些隐喻的风景正是未知经历的关键因素。《亚兹德少女》(2016)中,正是少女身后背景氤氲的氛围赋予了她那种我见犹怜的忧郁,她身后的世界仿佛正在慢慢消失,同时又如同少女那轻柔的发丝,不声不响地存在着。亚兹德少女同样在拷问着当今世界的坚固与文化的坚韧力量。王雷通过一整套严苛的程序所呈现出的,正是我们掩藏在社会面具之下的痛苦。展览现场这套严苛的程序如是:启程,前往陌生的、甚至是异国的环境中去游荡,花费时间去感受生活,这是被今天的我们所遗忘的时间。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尽情呼吸独特的风土人情,这不是无谓地消磨时间,正相反,它催生出与人的相遇,进而孕育出作品。1863年,莫奈决定走出封闭舒适的画室,把画架摆到了刚刚落成的圣拉扎尔火车站,去记录现代的感觉。这样一个与当时学院派相反的叛逆选择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展览现场而今天,我们应该前往何处感知新世界的律动?王雷提供了众多答案之一,这个答案的精彩之处在于它需要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严苛的过程中:去旅行。去描绘德黑兰、波斯波利斯、塔赫特·苏莱曼、伊斯法罕、亚兹德、塔什干、布哈拉和努库斯各地男人女人们的面孔……这呼应了另一位伟大的旅行者维克多·谢阁兰的“多样化感官”理论。这种感官也是思想的行动,形成了谢阁兰所称的“异域者”。敞开内心,从一切偏见中解放出来,沉浸在异域以外的文化中,就会产生更为敏锐的自我意识。这种开放与游客那种贪婪的目光不同,他们在真正个体和风景面前会落荒而逃,因为总是害怕顾此失彼。异域者敢于冒多样化的风险,接纳相异性,抵御人云亦云的融合,并且必须最终直面自己内心的旅行。这就意味着一切人和事物都永远不可能完全被他者同化。同化或说文化的混合只能到达某一程度,这一点就写在人们的脸上。本质上说,面孔是坚韧性之所在,也是多元化的保证,是彻底的相异性体验。展览现场王雷的这条动荡之路在他笔下的肖像中延伸而出,我们只需跟随这些目光就可加入这趟旅途。此次展出每一幅作品都既有其独特性,又与其他作品相关联,无需过分打探画面背后的趣闻轶事或是寻求激发作品灵感的故事,在这些画作面前,我们应当保持谦逊和宁静。这条面孔之路邀请人们去审视自己,拷问自己这一刻的身份,这样我们才能听到让·克里斯多夫·贝利关于法尤姆肖像所说的那种“无声的呼唤”。让我们在雕塑家贾科梅蒂的理念中陷入沉思:“探险,真正伟大的探险,在于从同一张面孔上,每天都能看到一些不曾相识的东西。这比世上任何环球旅行都要伟大。”

上一页  [1] [2] 


艺术家王雷四年重走丝路:一支画笔绘尽众生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