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编程资讯编程资讯18 → 文章内容

以今日头条为首的新闻客户端的自我救赎之路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2-16 20:47:54

原标题:以今日头条为首的新闻客户端的自我救赎之路悄无声息的,今日头条把创立六年以来的产品Slogan从「你关心的,就是头条」改成了「信息创造价值」。这种在认知定位层面改弦易辙的事情,本来应当面向业界书写一番,然而由于诸多不可言说的因素,最终成为了一场静默更新。而文案的谨慎修改,实际上象征了这款新闻客户端产品从用户导向到内容导向的态度转变,也是回答「算法有没有价值」这个一度引起全民争论的议题的唯一答案。让用户看到的新闻始终是他关心的,而不是千人一面的头版头条,这是媒体在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上极其重要的目标之一,故而有了千人千面的概念。在PC时代,千人千面的实现度相当低,因为数据交换的规模有限,仅仅依靠追踪Cookies是不足以积累符合需要的用户行为,更不必说账号系统的孱弱,人们没有登录习惯。这种落差,体现在门户网站的历次改版,总是反复尝试通过算法让每个用户都看到不一样首页,但是成效总是无疾而终。移动时代的改变在于,智能手机和帐号体系把用户的进入终端统一起来,数据的收集边界大大拓宽,「下拉无限刷新」的内容库存更是支持产品海量匹配用户的偏好,终于有限度的实现了千人千面的理想设定。然而事实证明,信息效率和信息茧房是相辅相生的一对成果,愈是能够精确的洞察和满足用户,就愈是会为用户营建不可逃脱的单向温室。在全球范围内,这种基于技术发展造成的反向作用——包括反智主义层面的瓦解权威——都日渐严峻起来,只是西方新闻业担忧的是媒体专业主义沦陷之后的极化效应,而中国的问题则出在市场化媒体如何面对监管的事情上。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这么说过:「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一种莫名其妙、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它把人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从千人千面的追求直接退回千人一面的残卷,无疑是对技术的彻底否认和羞辱,怎样体面的坚持和做出适当的妥协,迅速成为新媒体行业的哥德巴赫猜想。曾以工整性著称的新浪新闻,提出了折衷的千人十面概念,它看上去是把新浪历经多年训练出来的编辑主义和由工程师精心调教之后的算法主义糅合到了一起,把克制放在了首位。这场实验的所在地位于新浪新闻新推出的要闻频道,它在前端依然是信息流呈现的阅览模式,但在后端,内容采集来自时政、财经、科技等频道的编辑精选,取质舍量。所以就有了千人十面的操作,它不足以支撑为每个用户都匹配一个独立的内容池,但又不至于回到门户时代所有人刷着相同页面的地步。据说新浪新闻曾经做过调研,并非所有用户都是市场趋势的拥护者,他们只想看到真正重要的新闻——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热点资讯——而不愿连带着接受那些无关紧要的碎片信息。更早时候,在被要求整改之后的快手,也发现并未遭遇想象中的流量和互动数据的急剧下滑,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用户其实并未形成明确且主观的偏好,他们如同海绵那样吸收一切能够接触到的水分,倒是没有多少厚此薄彼的强烈意志。换句话说,用户可能会被自己的弱点支配,不过平台如果能够有所作为的去向他们提供营养,那倒也未必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这种洞察,最终构成了新浪新闻要闻频道上线的品牌主张:「8分钟,全世界」。显然,这不是「Time Killer」的产品方向。曾有产品经理认为,在移动端下拉刷新的信息流设计,最初可能借鉴于老虎机的玩法,用户永远都不知道刷出来的下一份内容是什么,这在心理学上是致人上瘾的一种必要条件。追求用户的成瘾性,不断的去用那些能够取悦他们的内容完成饲养,这种选择没有错误可言,大量的时间投入带来的商业机会——比如原生广告的兴起——更是证明了它的前景不俗。只是,如果选择被赋予了唯一正确的答案,那么未免有些过于无趣和俗套了。1931年,胡适评价当时的《大公报》,认为它做到了两件简单但又稀少的事情,「第一是登载确实的消息,第二是发表负责任的言论。」不无悲哀的是,过去几近百年时光,中国的新闻业还在这两条雷同的准绳里挣扎求生,在某种程度上,技术的繁荣甚至将其拉向更为偏远的地带。呼唤英雄的年代是可耻的,但是构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却没有那么艰难,把力所能及的工作做好,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正直和自由。作者:阑夕

以今日头条为首的新闻客户端的自我救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