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全国首例!法院判售假者上淘宝说“对不起”
- ·下一篇文章:RED与Lucid合作推首款可拍摄4V全息视频的8K 3D相机
中国家电企业海外“火拼” 谁是下一个收购目标?
本文来自中国电子报前段时间传出的“三家中国公司竞购斯洛文尼亚家用电器制造商Gorenje”一事近日尘埃落定。据相关媒体报道,海信集团有限公司以2.9亿欧元成功竞购Gorenje过半股权,随后海信方面确认了该则消息。纵观中国家电企业近些年一系列收购、并购案例不难发现,曾经在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一些国际大品牌如今已被中国企业收入囊中。伴随此次海信跨国收购案的落听,联系到近年来中国家电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买买买”,业内开始热议,中国家电企业“采购热”是否仍将继续?中国家电企业的下一个收购目标将是谁?带着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就中国家电企业未来海外收购的动向进行了探讨。国际化战略促使收购频繁回顾近些年,中国家电企业的大型收购案例不胜枚举。2004年,TCL率先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就此拉开了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收购的序幕。2011年,海尔收购日本老牌家电企业三洋,2012年又收购了世界顶级厨房家电企业斐雪派克;2015年,创维收购了德国电视制造厂商美玆的电视业务,紧接着海信收购了夏普在墨西哥的生产线。2016年,中国家电企业的海外并购达到高峰,不但收购速度加快,出手也全是“大手笔”。先是海尔以5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GE家电,之后鸿海集团和日本夏普公司正式签署了收购协议,以35亿美元获得夏普66%股权,紧接着美的集团发布公告称,拟以40亿欧元总价要约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公司库卡,该笔收购最终于2017年年初完成。从以上中国家电企业收购案例来看,逐渐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等特点,特别是一些在国内相关家电领域处于领先位置的企业,出手“阔绰”。面对中国企业频繁的国际化收购行为,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在中国市场,本土家电品牌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外资品牌的替代,外资品牌已基本退出各类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前三的位置。中国品牌对本土市场完成“收复”之后,下一步必然会将触角延伸至国际市场,而收购是切入海外市场、完善本地化以及获取渠道优势的最快方式。另外,中国企业近些年虽收购行为频繁,但仅是市场运作的集中显现,并非行业跟风行为。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收购行为是出于收购双方对未来战略层面的考量,必然是经过双方长时间调研、协商做出的决定;其次,近些年中国家电品牌强势崛起,在中国市场消费升级大潮中已拥有较大领先优势,现金流和净利润也都较为充足,收购作为夯实市场、拓展国际化之路的有效方式,必然是各大企业在扩大发展中都会考量的。未来,中国企业必将通过资本运作,不断去补齐自身的短板并开拓新市场。潜在被收购方稀缺经过让人有些眼花缭乱的2016年,本以为在国际并购市场上或将暂时“偃旗息鼓”的中国家电企业,开始又一次出手。那么此次海信收购案是否意味着将激发新一轮家电市场资本运作?事实上不止海信,长虹早就透露,将力争实现重大海外并购项目。对此,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从中国家电企业的并购趋势和速度来看,短时间内,收购国内外已经成型并在行业内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家电企业,仍将是中国家电企业普遍采取全球拓展方式。奥维云网(AVC)副总裁郭梅德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中国家电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意向是比较迫切的,需要通过收购海外市场业务实现快速发展和布局,真正成为全球品牌,所以中国企业对海外收购将长时间保持积极态度。”与此同时,潜在被收购方稀缺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过去几年间,世界家电企业之间的并购其实也在进行中。2013年8月,惠而浦宣布拟以34亿元人民币(约合5.52亿美元)收购合肥三洋的控股权,形成惠而浦、荣事达、三洋、帝度四大家电品牌构成的品牌矩阵。2014年9月,博世集团和西门子股份公司达成协议,罗伯特·博世公司收购西门子所持有的合资企业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简称博西家电)50%的股份,交易总价为30亿欧元。可以看出,全球家电企业“抱团”谋发展的思路基本一致,所以未来收购案的促成,需要收购方有战略意向且有一定资本,同时所谓“被收购资源”的出现也是必要条件,上述条件均满足,才具备发生收购的可能性。专业人士指出,目前中国各大企业扩大国际化发展需求迫切,从需求层面来讲条件充分。另外,拥有收购实力的各大中国企业正享受中国家电市场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财报数据健康,可以说资金层面也不存在软肋,但在收购目标方面,确实需要等待机遇。最近行业有声音传出,目前国际化家电大牌中,经营状况一般的松下家电、惠而浦或将成为“求贤若渴”的中国家电企业下个收购目标。对此郭梅德表示:“目前来看,松下和惠而浦在中国的用户基础依然庞大。同时这两个品牌在技术、设计、品牌三方面仍有博弈的空间和实力,松下电器虽然整体在中国市场受阻,但数码产品、白色家电仍然具备市场份额优势。短期来看,这两家企业被收购的可能性并不大。”发挥聚合效应避免消化不良从已经发生的中国企业跨国收购案可以看出,目前消费升级促使家电品牌开始战略转型,其中既有收购国际大牌的案例,如海尔收购GE家电,鸿海集团收购夏普;也有收购细分产品品牌的案例,如海尔收购斐雪派克等;还有开辟“第二跑道”,跨界培育新竞争力的案例,如美的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未来中国家电企业展开国际收购是否将依旧延续这三个方向?对此,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朱军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收购案的发生从来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他认为,家电行业整体竞争力都很强,中国企业竞争实力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企业并购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像企业自身发展是有战略规划的。有些时候,需要企业根据机遇来改变原有计划,当然大方向是围绕自身发展战略来补齐短板、扩大长处、统筹布局等。家电观察人士刘步尘也指出:“收购大品牌首先需要巨大的资金量,比如海尔收购GE家电,花费将近56亿美元,这样的支付能力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的。”如此看来,中国企业国际化收购的脚步仍将会继续,且未来收购方向也将更多元化。不过有业内分析人士同时指出,收购完成后,中国企业还应充分发挥聚合效应,避免发生“消化不良”现象。例如,部分著名品牌在被中国家电企业收购前已经盈利下滑、财务状况不佳,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在汲取被收购方营养的同时,也能够盘活其既有业务,让“经典品牌”容光焕发。此外,中国家电企业收购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国际市场,并力争在海外有一席之地,所以应该利用好被收购方在其所处领域的技术、渠道、销售等优势,做好本地化转变,以实现收购方从本土企业向国际企业的蜕变。
中国家电企业海外“火拼” 谁是下一个收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