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编程资讯编程资讯14 → 文章内容

“种草”何以可能:谁的备忘录里还没个“草原”呢?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2-14 21:23:15

原标题:“种草”何以可能:谁的备忘录里还没个“草原”呢?谁的备忘录里还没一个“草原”呢?“种草”行为自古有之,它主要是指一种“宣传某种商品的优异品质以诱人购买”的行为。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让“种草”变得更加疯狂,甚至衍生成一种网络现象。此词汇自Web时代便开始流行于各类大小美妆论坛与社区,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又大量扩散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泛指把一样事物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喜欢这样事物的过程。从喜茶到脏脏包,从椰子鞋到小猪佩奇手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被“种草”。当然,美妆和护肤产品领域是“种草”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场域,这得益于女性消费群体热爱交流、消费力强大等特点。究竟“种草”何以成为一种网络现象?方便生活与消费认同认为被“种草”意味着完全被动,你就错了。在移动互联网上,每天“求种草”的人不计其数。网络的交流属性,让购买意愿能够迅速得到满足。比如,一位有购买护肤品意愿的女性,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搜索内容和比对信息,然后迅速找到适合自己年龄、肤质、消费水平的产品。尽管“种草”有助长消费主义的嫌疑,但是对于恰好有相关消费需求的人来说,被“种草”无疑是一件便捷生活、节省时间的好事。每每提到消费,便不得不提到消费认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表达认同的方式日益多样,其中门槛最低、应用的最多的方式无疑是通过消费。即通过消费表达自己与他人或社会群体之间的同一性或差异性,从而为自己进行社会定位和分类。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是由多重自我组成的,其中某些“自我” 容易被具体的情境暗示所激发,从而凸显出对特定群体或社会身份的认同。当某一社会身份在特定情境中被激发,消费者可能使用与该社会身份所关联的社会评估内容,作为态度形成和决策行动的基础,并产生通过认同过程所形成的身份指向。也许有的时候,被“种草”的不是具体某一物品,而是物品所象征的符号。这也正是消费主义被学者们诟病的原因之一,拜物教背后是人的异化。人通过炫耀性消费和符号消费无法认识自身、认识他者,反而会使拥有更多的物成为人的终极目的,会使人成为物的附属,消费认同最终发展为对货币、符号的认同。口碑营销:被“种草”与“种草”,一个无限循环的生态链被“种草”和“种草”像一个闭环的生态链。当被“种草”者使用某一消费品并获得了较好的消费体验,他会将这份感受通过网络传达给其他人,在此又成为了新的“种草”者。也即产生了我们常说的口碑营销。口碑营销中不同类型的主体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强关系产生高信任。朋友圈中熟悉的亲朋好友,由于其固有的强关系属性,会在产品推荐中起到极强的说服效果。相关领域的KOL和网红,由于其自带人设光环,会在口碑营销中产生权威性的说服力,并让被“种草”者产生一种“有了这样产品,我也可以和他一样”的幻觉。在类似于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平台中,相比于购物平台上亦真亦假的购买评价,普通用户的消费体验分享显得更有可信度。所以,现如今商家营销更喜欢选用网红和活跃度高的社交平台。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社交是“种草”的本质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平台提供的社交属性,让“种草”和被“种草”成为可能。从“远古”的论坛,到微博、微信、知乎、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平台,再到现如今爆红的抖音等短视频社交app,尽管外在的形式在变迁,但是社交属性始终都在。交流与分享消费体验,跟风和模仿消费行为,大概是人性本能使然。所以你都被“种草”过什么超级好物呐?说来听听啊~▼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种草”何以可能:谁的备忘录里还没个“草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