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编程资讯编程资讯08 → 文章内容

晋北方言:丢盹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2-11 18:27:22

原标题:晋北方言:丢盹晋北方言:丢盹宋旭“丢盹”是一个很土的方言词汇,意思是打瞌睡。小明是个迷糊蛋,上课老丢盹。“五拿糕”走路也丢盹,不是撞树,就是撞电线杆,常常满脸黑青。“二没眼”去陕西拉煤,半路上丢了一盹,连人带车翻沟里了。怀仁人有一句口头禅,很值得玩味:摇钱树下丢盹……“丢盹”,大致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应大脑的睡眠要求、作为总体睡眠不足的补充而引发的;第二种是因为眼前的情况太令人乏味,由逃避的心态逐渐引发的,这种情形常常发生在不感兴趣的会议或报告会上;第三种是无所事事、百般无聊时不由自主的瞌睡。按照现代汉语字面上的解释,“盹”,有“小睡”之义。但“盹”字不见于《说文解字》,中古同“目+享”字,意思是目光迟钝。而“小睡”实为后起之义。“丢盹”属于汉语读音演变过程中的“借字表音”。就是原有汉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但在方言里仍然保留其原有读音,在书写过程中,人们借用与其本字原有读音相同的汉字去替代。这种现象在汉语中极为普遍。那么,“丢盹”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丢盹”,应该是“睡顿”。清人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中提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意思是说,上古没有今天普通话中的 zh、ch、sh、r 几个声母,卷舌音声母在上古都读成舌尖音声母 d、t、n、l 。在音韵学上,指“端透定泥来”声母,到了中古“端透定”又分化出“知彻澄”和“照穿床审禅”中的一部分,到了元明清便汇合成 zh、ch、sh 。“古无舌上音”这条音理具有极高的价值。对我们学习普通话,区别 zh、ch、sh 和 z、c、s 声母用途极大。按照钱氏这一音理,推导“睡”之上古应在定母。“汉典”拟构“djols”。音近“丢”。而“顿”之上古音为“tu:ns”,中古广韵音王力拟构“tuen”,潘悟云拟构“tuon”。“睡顿”的意思是“倦极假寐”。《魏书·甄琛传》中有一则材料:“(甄琛)举秀才,入都积岁,颇以奕棋弃日,至乃通夜不止。手下苍头常令秉烛,或时睡顿,大加其杖,如此非一。”说的是北魏时,甄琛到京都应试秀才,因特别喜爱下围棋,常常是通宵达旦都不停止。每次下棋时,甄琛让手下仆役给他执掌蜡烛,仆役有时困倦到了极点,打起瞌睡,他便拿起杆杖捶了过去。值得一提的是,古人所说的“睡”,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睡”字是有区别的。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睡,坐寐也。段玉裁注:(睡) 坐寐也。知为坐寐者、以其字从垂也。就是说古代的“睡”字,是“坐着睡”的意思。今天我们所说的“睡”义,在古人那里,叫做“寐”,即段玉裁所注:“ (寐) ,卧也。俗所谓睡著也。”“顿”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下首也”。段玉裁注曰:当作顿首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磕头”之义。“睡”与“顿”合为一词,就是“坐着睡觉,并不断地磕头”。不得不佩服古人选字造词的智慧,太形象了!

晋北方言:丢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