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编程资讯编程资讯02 → 文章内容

奋斗筑造美好新家园—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纪实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2-10 1:17:27

10年沧桑巨变,曾经的汶川特大地震废墟上,如今立起一座座繁荣的城镇和村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持续兴旺,生态环境改善,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切美好,都是万千巴蜀儿女用一点一滴的奋斗凝聚而成。5月,记者走进昔日的地震灾区,听这里的人们讲述一个个奋斗的故事,倾听砥砺奋进的新时代强音。夯基础,再造锦绣巴蜀细雨绵绵,走进绵阳唐家山堰塞湖,这个10年前让多少人揪心的地方,如今俨然一幅美丽画卷:300米长的红色钢架桥梁横贯两座大山,桥下湖水清澈如镜;湖区两条蜿蜒10多公里的柏油路,连通3个乡镇和30多个村子,串联起周边的旅游和农业产业。数百名建设者夏顶烈日、冬迎寒风,在桥梁工地奋战3年多。望着接近尾声的工程,满头银发的桥梁专家郑群、年轻的北川县交通局干部顾晨建向记者表示,亲身参与交通基础建设,见证灾后恢复重建、发展振兴的历史性成就,是人生中倍感骄傲的经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的佳山村,坐落在海拔2000多米的半山腰上。村党支部书记王朝运介绍,地震前的佳山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恢复重建中,湖南省的援建队伍帮助修建了一条3公里长的导洪沟,将山下的河水引到半山上,兴建的大大小小蓄水池和灌溉管道相结合,让村里的田地实现了精准滴灌。“村里的10公里主路也是湖南援建的,硬水泥路,能跑小皮卡!”与佳山村相隔不远的汶川县雁门乡芤山村,宽阔的水泥路也通向家家户户。村党支部书记陈文波介绍,恢复重建时,村民不等不靠,投工投劳,把以前的水泥路修复并扩展为双车道。震后10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以铁路为例,运能、运力实现了质的飞跃:2009年9月,成遂渝动车开行,四川迈入“动车时代”;2010年5月12日,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正式通车,为极重灾区都江堰市奠定新的发展基础;2017年12月,西成高铁开跑,形成快速、便利的北上出川大通道,助推“蜀道难”变“蜀道通”。此外,汶马高速、雅康高速、绵九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实施,建成3200公里地震灾区公路网;新改建农村公路8700公里,实现灾区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震后第一个五年,四川综合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7183亿元,是此前5年的3.7倍;震后第二个五年,全省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其中铁路基建新增营业里程2918公里。四川实现了从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向“西部中枢”、从“内陆盆地”向“西部门户”的重大转变。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强,一大批关系灾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全国首座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在北川县拔地而起,成为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工程。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发布的信息显示,10年来,地震灾区电网建设投入达606亿元,年用电量由2007年的260亿千瓦时增至2017年的549亿千瓦时,是震前的2.11倍。“闸门关闭,开始蓄水!”去年7月28日,什邡市八角水库顺利完成闸门安装,水库具备初步的工程蓄水条件。这意味着在明年底前,当地20多万城镇居民将喝上清澈甘甜的“冰川水”,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也将得到保障。“为保证工程进度,工人们每天头顶烈日建设,几乎每个人都晒脱了皮。”工程相关负责人李丹说。砥砺奋进,硕果累累。灾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四川39个重灾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2007年的3.2倍、5.4倍、4.1倍和5.1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278元和14092元,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兴产业,奏响富民强音“去年青红脆李卖了6万多元,甜樱桃卖了8000多元,就连初挂果的红富士苹果也收入近万元。今年我和老伴准备去香港旅游!”马永彪是土生土长的佳山村人,响应当地调整产业结构的部署,家里10亩多地种满了果树。震后,阿坝州为包括佳山村在内的所有贫困村量身定制发展规划,鼓励村民在闲散土地和荒地栽种适宜生长的樱桃、李子、苹果等特色果树。今年5月,理县联通公司投资近60万元,在佳山村建起网络基站,村里组织村民学会了用微信等途径推广自家农产品。“村里现有花椒基地360亩,花椒树苗3万余株,年收入300多万元。”茂县白溪乡杜家坪村村主任杜晓浪介绍,地震前,杜家坪村的收入主要靠种玉米、土豆等,这些年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参股等方式发展花椒、果树以及林下种植,2017年全村产业总收入43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青川县东河口村在地震中遭受重创,受伤的村民何清宝在医院康复后回到村里,同大伙一起恢复重建,几年下来,东河口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新村。2014年,何清宝下定决心,从养猪开始搞产业,不到两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去年又出栏了60多头猪,纯收入5万多元。村里的茶叶、药材等产业也都发展起来了。何清宝斗志昂扬:“撸起袖子加油干,东河口的未来一定会更好!”“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已是四川地震灾区的寻常景象。走进绵竹市年画村,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游客骑游绿道,闲坐乡村咖啡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园,体验乡村旅游乐趣。今年50岁的殷万能,地震后回乡创业,如今他的殷牛排火锅店小有名气。“党和政府给了灾区很多支持,我开店投资只用了一万元,没想到现在一年就能赚十几万元。”绵竹市去年接待游客超过530万人次,预计今年将突破700万人次。同样“没想到”的,是绵阳江油市大康镇官渡村村民魏水琳,“没想到种花也能有这么好的收入。去年我在百合花博览园单靠采摘鲜花和务工,纯收入就有3万多元。”2014年,江油市利用大康镇野生百合原种优势,建成亚洲最大的百合种球繁育和批发中心,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百合公园”。在全部完成工业、特色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恢复重建项目基础上,四川灾区特色优势产业顺势而起。东方汽轮机厂德阳基地在震后第五天即恢复生产,震后80天新基地破土动工,震后两年建成新东汽。四川还对原有分散、落后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转型,新建什邡北京、北川山东、青川浙江等产业合作园区、特色园区,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灾区各地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59个,天府源、蜀道、广元七绝、巴

[1] [2]  下一页


奋斗筑造美好新家园—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