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养老不离家,爸妈可“日托” 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受欢迎
- ·下一篇文章:宝宝树布局早幼教 线下协同能力待考
守正传承 擦亮金字招牌(一线调查·老字号新生态②)
竹编的药筛子,在一位师傅手中来回摇动,一个个不规则的药丸,顺着边缘摩擦旋转,渐渐形成丸状……6月1日,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老字号展览区,同仁堂的师傅正在表演摇药丸……“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六必居的抹布——甜酸苦辣都尝过”“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等等,老字号的“老味道”和“老故事”吸引着众人流连忘返……“每个老字号的产品,都是一段佳话;每个招牌的背后,都蕴含一段传奇,老字号的韵味真是‘越嚼越香’。”?70多岁的蔡大妈是忠实粉丝,老字号的故事伴她长大……事实上,老字号的长存离不开“传承数代的老秘方、工匠专注的真手艺、诚信周到的好品质”。今天就讲讲老字号的固本正元、匠心独运、忠厚守成的精气神,那些前世今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事情。守护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成为品质保障招牌底色秘方,有多重要?它是千百次实践经验的凝结,暗含顺应季节、自然之道。“宁舍一锭银,不传一口春”——这“一口春”就是秘方。秘方是不少老字号企业的镇店之宝、核心竞争力。“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一得阁的墨汁,扩散自然,走笔顺滑,层次分明,墨迹晾干后过水不晕,兼具“焦、浓、重、淡、清”之五色。“轰隆隆……”一得阁制墨车间,3台熔胶釜内,搅拌棍飞速旋转,褐红色的牛骨胶在高温搅拌下,变得柔软顺滑。尹志强师傅屏息凝神,一手举水管,一手拿长勺,舀起胶来细细端详……“胶刚刚好,不生不过,有韧性。胶化得生了,成冻,没法用;化得过火了,起白沫子,托不住炭黑,墨汁透底。”他说。没错,骨胶制墨,就是一得阁的祖传秘方。创始人谢崧岱在《南学制墨札记》里就写明:“胶好方始有力”“笔蘸胶水,全不滞笔……亦不脱落”。一得阁墨水闻名天下,诀窍就在“胶”上。“老字号传承下来的许多独特工艺秘方,是无形的价值财富。”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培志说。统计显示,在中华老字号家族中,60%以上集中在食品、药品和餐饮等领域,这其中,不少都有独门秘方。山西老陈醋集团东湖陈醋,“三伏暴晒、三九捞冰”,方能又香又醇;天津“狗不理”包子用肉冬季肥多、夏季肥少……靠着“祖传秘方”,老字号有了别人生产不出来的独特产品,领一时风骚;守着秘方“讨饭吃”的老字号企业,却也不在少数。据报道,一些老字号品牌餐饮,尚在生死线上挣扎。这中间,有多少老字号手握老秘方啊!“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正阳楼,在制作大螃蟹、勾兑涮羊肉汤上,具有独家秘方,曾经红极一时,时下却每况愈下、渐渐消弭。当然,也有不少凭借老秘方自救的老字号。20世纪90年代,云南白药这个闻名遐迩的“疗伤圣药”,几乎在人们视野中消失,直到把老秘方运用到新载体上才“凤凰涅槃”。把白药加入创可贴,云南白药以止血、镇痛、消炎、愈创的优势收复被邦迪占领的阵地;把白药加入牙膏,云南白药以防治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疗效,迅速与高露洁、佳洁士等国外品牌平分秋色。同仁堂,据传有1000多份秘方。随着社会的变化,一些秘方已经难以严格固守。比如,古老名药虎骨酒,是治疗风湿的良药。但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后,虎骨不能使用了。怎么办?同仁堂历经8年,开发出塞隆风湿酒——以一种高原鼢鼠的骨骼代替虎骨,药效不减。老秘方,老字号视若珍宝,一代代传下去。守护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是产品质量的保障,是金字招牌的底色。近四成核心技艺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绝活传承赢取信任“不少人来学个百八十天,以为掌握了秘方,就出去单干。”尹志强介绍说,出去的人,有的创了墨厂,有的打着一得阁的招牌叫卖,市面上出现了不少产品不达标的假货。拿了秘方,为啥做不出好墨?“单靠方子没用,还要有真手艺、真工艺。”尹志强说,“技艺的实现,需要日积月累训练而成。配料、调试、熔胶、压制……各个操作流程,都要全面细致地把控,甚至是‘肌肉记忆’。”比如,熬胶讲究“火候”,火候掌握得如何,决定了墨汁的好坏。“加热时,要不断观察胶体的流速、黏度等,随时顺势调整。”老字号家族里有真手艺的,很多很多。据商务部流通发展司2017年发布的《老字号发展报告(2015—2016年度)》统计,有近40%的老字号核心技艺进入国家、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天津杨柳青画社,90后学徒郗旺师从王文达,入社后第一个月,学的就是刻线条。曲线状,螺旋状,井字形……“看着简单,拿起刀,手就发软。刀虚着走,刻出的线没劲道;手下得重,刀又容易折。”郗旺说,“这力道,需要千百次的揣摩,才能掌握。”杨柳青想没想过用机器作画?“印刷画比起咱这木版画,画面死板、缺灵性。雕刻时,力度细微的变化,表现在画面细节上,可大不一样。”王文达说,“再说,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怎样也不能丢啊!”还有,“可以吃的文物”——兴起于明朝中叶的山东传统小吃周村烧饼,配料、混炼、分坯、揉剂、延展、着麻、烘烤……十几道工序和技艺环环相扣,正是真手艺,保证着周村烧饼“薄、香、酥、脆”的四大特色。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工艺在传承中悄然与时俱进。以东阿阿胶为例,用传统的敞口锅煎煮,已有千年历史。如今,手工作坊变成了标准化生产车间,敞口锅已换成自主研发的蒸球化皮机,劳动效率提高30倍,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工序火候,效果完全不输于优秀老胶工。“世代相传的手艺,在各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李培志说。“看这做工,绣花不见线头,布料色泽鲜丽。”前门大街瑞蚨祥店里,张大爷和李大妈正在为女儿挑选礼服,“无论啥体形,穿着都好看!”真手艺、真工艺的保存,也非易事。“大多老字号企业,人员结构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许多独特工艺和配方濒临绝迹,技艺难以传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影响力研究中心主任刘勇说,老字号缺人才,想要弘扬技艺、推陈出新,就要重视人才、拥抱未来。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服务周到,是为长青之道老字号,看得见的是优质的产品,看不见的是过硬的品质。“老字号留下的文化财富,承载的是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服务周到的为商之道。”李培志这样评价道。很多老字号是在自家店的古训影响下,练就一身好品质。同仁堂践行“炮制虽繁
守正传承 擦亮金字招牌(一线调查·老字号新生态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