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办公应用办公应用12 → 文章内容

媒体:骂死直播自杀一家三口 没人会认为自己有责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2-24 21:29:20

原标题:深观察|“骂死”菲妥妥之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有责任在任何一个社会,一家三口一起,两次自杀,都会成为一个大事件。5月20日,网友菲妥妥在微博上宣布因为陷入高利贷困境,一家人只有自杀。她的“遗书”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她的同学选择报警,最终海南警方把他们救出。如果到此为止,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但是很可惜,网友看了她更多微博,发现她是北京土著,家里有过拆迁款,曾带父母到外国旅游,拍摄艺术照,使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这太不像一个“该死”的生活了。很多网友称她为“戏精”,怀疑她靠留遗书获取网络关注和利益。所谓“戏精”,就是表演得很高明,但并不是真的。这种怀疑对自杀者来说是很致命的,因为自杀过一次的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别人对自杀本身的质疑,“你是真的想死吗?”“是真的”——这就是一种激励和暗示了。所以,警方最初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的时候,谈到网络舆论怼这家人的困扰是他们第二次自杀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很有道理的。和第一次自杀一样,菲妥妥第二次自杀后所遭受到网络舆论也是出乎预料的。如果我们看一下网络留言会发现,主流的意见是这样的:害死这家人的,不是网络,是他们自己,谁让他们因为贪欲去借高利贷呢。这家人不值得同情,他们欠着高利贷,却还到国外去旅游,比你过得还好。如果菲妥妥能够预见到网友这种反应,她或许会选择坚强地活下来吧。她在第一次自杀获救后的第三天,不得不发表一篇长微博,就网友怀疑的事情做出澄清。比如,出国旅游其实是早就预订好了的,自己的苹果手机是通过分期付款买,她也没有利用自己的自杀,获得过网友的援助。围绕菲妥妥自杀前后的网络舆论,很耐人寻味。在她第一次发布“遗书”的时候,很多网友表示了爱心,虽然最终报警的是她现实中的朋友(同学),但是确实有不少网友在跟帖中劝她不要死。但是,在她获救后,大量的网友开始指责她为“戏精”。这种反转,是网络中最常见的戏剧,自杀时的挽留有多强烈,后面的指责可能就有多激烈。对网友来说,不管是爱和恨,其实都是非常容易的。一段留言,只会花费一个人一两分钟。很多人留言之后,注意力就转移了,甚至不会再记得自己曾留下咄咄逼人充满恨意的留言。这是互联网时代特有的“情感的肤浅”,但是,很多人瞬间留下的情绪,最后会作为一个“总量”施加到当事人身上。所以,我们才看到菲妥妥先是充满感激,最终又满怀恐惧。每个人都可以就每件事发表议论,但是几分钟后就会忘掉,这真是很好的排遣不良情绪的办法。在网上言辞激烈,分分钟要置对方于死地的家伙,现实中可能是一个乖乖虎,被上司骂蠢货都不敢吭一声。他们在现实中受到压制,经常充满委屈,正是由于网络的存在,才让这些人获得了某种成就感:他们可以很方便地找一个人来恨,而且没有任何风险。他们可能是现实世界的侏儒,却是语言上的“恐怖分子”。这种发泄往往是随机的,无法预料的,谁能想到一个人会把对北京土著的嫉妒发泄到一个自杀的女孩子身上呢。但是,由于这种随机性和随意性,每个发言的人又不必承担责任,哪怕看到女孩再次自杀而且成功了,那些骂她“戏精”的人,也不会认为自己有任何责任。即便网络舆论确实是菲妥妥再次自杀的主要原因,这种“责任”经过大量网友平均后,平摊到每个人身上也基本为零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舆论氛围,你只能努力让自己变得坚强。菲妥妥再次自杀后,网友的看法其实说出了舆论的本质,“害死这家人的,是他们自己”。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自己为自己的命运负责,它的潜在含义有两点:你不要指望别人,同时,你也不需要在乎别人。最终,我们都成为孤零零的个体,在互联网上进行着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如果你不幸“战败”,那么,没有人会同情你。正是由于这种彼此的敌对性,互联网上很少看到真正的“对话”。我们不管是爱和恨,其实都是为了满足于表达自己,表达完,整个言论行为也就结束了。现在网络跟帖中甚至流行一句“就这样,不接受反驳”——这是多么自恋,但又多么悲哀啊。责任编辑:余鹏飞

媒体:骂死直播自杀一家三口 没人会认为自己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