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将知识产权更多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社论:将知识产权更多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李攻10年前的6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1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最重要的知识产权贡献者之一,知识产权大国地位已经牢固确立。数据显示,10年来,中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07年的0.6件增长至2017年的9.8件。中国专利申请年均增长19.56%,专利授权年均增长21.2%。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07年的9.6万件增长到2017年的135.6万件,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不外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层面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政策上的保护支持;二是知识产权创造者的自身努力;三是国际大势的推动。我们已经是一个知识产权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在知识产权的“含金量”方面,在知识产权如何更多、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在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这10年来我们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已经从“要我保护”上升到了“我要保护”的层面。因为社会已经形成共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产权正是科学技术的载体。中国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用主管官员的话说,下一步将努力培育更多高价值核心专利、版权精品、知名品牌,实现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从不断加强向全面从严转变。持续提高知识产权的“含金量”是一个重要方面。应该看到,在许多高科技领域核心技术,甚至是“要命”的技术领域我们还没有掌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19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14次院士大会所说:“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做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从这一点上讲,知识产权的数量不是根本,根本的是在核心技术、核心知识产权方面的突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掌握核心领域的知识产权,才能更加从容自如。将知识产权更多、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今后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如果不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能是束之高阁的“观赏物”。我们的许多知识产权不能很快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其中一方面原因是一些科研人员为了研究而研究。这是体制上的历史因素。而在一些“产学研”结合很好的国家,科研是“外包定制”的,企业需要什么技术,就会委托科研机构、人员做这方面的研究。这样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很快就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研究人员也可以获得股权等收益。而在国内,科研人员往往把获取科研成果、发表科研论文、进行职称评定作为科研活动的主要目的。由于激励机制不到位、创新主体与获益主体不对称、体制机制障碍,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还难以靠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合理合法地富起来。习近平在上述“两院院士大会”上说:“要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下一步,就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激励机制,以知识产权为纽带,连接创新成果和市场,连接知识与财富,让知识产权物有所值,让知识产权人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不但会激发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人的积极性,也会对增强国家软硬实力大有裨益。
社论:将知识产权更多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