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晋人与唐人写字主要区别在哪里?
- ·下一篇文章:散落在唐诗宋词里的爱情
《心流》:不仅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更是通往幸福的钥匙
原标题:《心流》:不仅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更是通往幸福的钥匙1以往看到「心流」这个词,都是在关于工作的文章中。这些文章往往都是在描述进入心流状态,就可以心无旁骛地高效工作。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心流」是一种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就像是一只没有什么副作用的香烟,给我们的工作提神用。直到最近读了一本书,才发现原来「心流」绝不仅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更是通往幸福的钥匙。这本书叫做《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是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心流」(flow)这个概念的创造者。米哈里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并不是为了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相反,他是为了解答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在什么时候最幸福?2米哈里 1934 年生于东欧,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风起云涌的时代:二战、冷战,之后是人类科技、资讯以及财富的大爆发,可是他发现,人类并没有因为更富有、更智慧、更科学而变得更幸福。于是,米哈里开始思考关于幸福的问题,他决定像最优秀的人发问,他采访了数百位艺术家、企业家、运动员、医生,都是各自行业内的领军人物,他们都向米哈里描述一种奇妙的心理状态。当米哈尔又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进一步拓展到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甚至是偏远山区的老妪、纳瓦霍族的牧人时,发现大家都会经历这种体验,连描述的词汇都大致相同。他将这种最接近于幸福的体验,称之为「最优体验」。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心流」的概念。3对于如何定义心流的状态,他给出了八个标准。他访谈的人在谈到「最优体验」时,往往会描述出这八种体验的几种甚至全部。第一,面临的是可完成的工作;第二,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第三,明确的目的;第四,即时的反馈;第五,投入到行动之中;第六,感觉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第七,进入「忘我」状态,心流体验后,自我意识又变得更强烈;第八,时间感改变。4心流的概念,米哈里曾经在一次 TED 演讲中有过精彩的介绍。(可惜我只找到优酷的版本,而公众号只能上传腾讯视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原文)不过在演讲中,米哈里只是对心流做了描述,却并没有谈到可能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如何寻找心流?好在,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米哈里给出了答案。他的答案基于一张图表纵轴是挑战,横轴是技巧,在米哈里的理论中,心流的获取,靠的是个人能力水平和接受的任务难度之间的微妙配比。以学习网球为例,如果是一个初学者,不懂任何技巧,他唯一的挑战就是把球打过网,这时他的状态就是A1,这时他很可能会感受到心流,但是时间不会太久。经过练习,他的技巧进步了,这时他变成了A2,他感到的是无聊;或者他面对了一个专业对手,发现原来还有很多很多应付不了的挑战,这时他进入A3,他感到的是焦虑。那么如何进入「心流通道」,答案变得清晰,如果感到无聊,就提升挑战,如果感到焦虑,就提升技巧。5比如在书中,米哈里提到仅仅是简单的走路,也可以进入心流状态,我们要做的就是确定目标、提升挑战、保证自己需要投入全部精力,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把最无聊的走路,变成一种可以进入心流的运动。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我在从地铁站走回家的十多分钟里,给了自己一个挑战。挑战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保证三步一吸气,两步一呼气;第二,心中默记自己走过的步数。为什么要三步一吸气,两步一呼气呢?如果是两步一吸,两步一呼,因为太有规律,很容易进入到一种下意识的模式中,而三步一吸,两步一呼,我必须有意识的调整呼吸和步伐的配合。有意识的控制步伐和呼吸,心中默记自己的步数,再加上还要注意看着路,几乎已经占用了我的全部注意力。在走路的中间,配合最完美的时候,我确实感受到了全神贯注、即时反馈、自由控制自我的行动以及「忘我」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给简单的走路增加一点点挑战,我们就能进入到心流的愉快状态之中。6那么还有哪些场景,我们最容易感受到心流呢?米哈里在这本书中分析了我们会可能遇见的各种场景,并给出了答案,总结起来,有以下 9 条。当然,在这些情景中想要体验心流,也要遵循「心流通道」的原理,注意根据自身技巧调整挑战的难度,避免焦虑和无聊。7这里比较让我惊讶的是,对于性和爱情,米哈里也建议我们采用心流的思路来面对。一开始,性的愉悦甚或乐趣都唾手可得。凡夫俗子年轻时难免坠入爱河,初次约会、初吻、第一次性经验,都是非同小可的挑战,足够一个年轻人好几周都沉浸在心流之中。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中狂喜的状态一生只有一次,初恋以后所有的感情可能都不再刺激……如何维持爱情的新鲜感?答案跟其他活动一样。双方关系要乐趣盎然,复杂性一定要提高;而要增加复杂性,双方就得不断在自己和对方身上寻求新的潜能。要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就必须在彼此的身上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了解伴侣的思想、感觉与梦想。这是一种持续的努力,是一辈子的事情。当一个人真正开始了解另一个人时,他们就能一块儿展开各种冒险:一块儿旅行、阅读同样的书、抚养子女、拟定各种计划并付诸实现,这些事会越来越有趣,越来越有意义。为什么这段让我感到惊讶呢?因为这段话拓展了我的思路,原来「心流」不止可以用在一个人的情景中,两个人的互动时,同样可以利用「心流」的思维来获得更多乐趣和幸福。推而广之,面对父母、朋友、同事,我们也可以用「心流」的原理,来让彼此相处的更融洽。8最后,说说工作。虽然在网上的文章中提到心流时,最多的事例都是发生在工作中。但是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米哈里却说工作与心流之间存在着一个悖论。他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工作中即使已经进入心流,动机仍然偏低;休闲时尽管体验品质很差,动机仍然很高。也就是说,哪怕我们在工作中专注、有创意、发挥超常、感到快乐,在闲暇时无所事事、迟钝、懒散,但是大家仍然宁肯少工作,而拥有更多闲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况呢?米哈里的解释是,人们往往坚持传统文化对工作根深蒂固的成见,而无视当下的体验品质,认为工作就是强加的限制,妨碍他们的自由,所以必须尽可能地逃避。至于如何抛开成见,真正能在高效工作的同时,也能享受乐趣,连米哈里自己都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这也是为什么越是行业内的精英,或者是全身心投入的创业者,越乐于描述在工作中的心流体验吧。看来,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真心愿意投入的工作,那么想要借助心流达到高效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心流》:不仅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更是通往幸福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