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新疆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逾95%惠及近137万各族幼儿
- ·下一篇文章:图表家每日一图:黄金测试1286支撑,或跌至1264
媒体:校服腐败不仅是虚假价格 更容易危害孩子健康
原题为《“我的青春被校服毁了”——校服可不可以不这么土?》王田田/光明日报校服的“没有型”“款式太土”是很多人的吐槽对象。光明日报6月2日报道,曾几何时,多少学生吐槽校服“没有型”“款式太土”“我的青春被校服毁了”。校服不仅应该买得安心、穿得放心,还应看得舒心。作为学校标志、涵养校园文化、播洒平等精神的校服,本该是青春、活力的象征。但遗憾的是,却总有人将黑手伸向校服,让其“变了色”。据报道,湖北一家公司在销售校服过程中,大肆送回扣,涉及150余所中小学校。类似的事件再次为社会敲响警钟:呵护好学生的“第二层皮肤”,刻不容缓。教育问题无小事。校服是学生上学每天都要接触的紧要物件,丝毫马虎不得、随意不得。一段时间以来,校服采购,因暗箱操作、采购不透明、容易滋生腐败等原因而饱受社会诟病。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一位教育局副局长,利用职权之便,让家人垄断该县校服供应8年,牟取暴利。而山东某地教育系统干部因违法违纪受到查处,多人均在校服采购和订制过程中,收受回扣和好处费。类似的案件,屡屡见诸报端。信息的不对称,学校与厂商的“抽成拔毛”,让校服问题频频成为引发家长与学校冲突的“导火索”。更加重要的是,校服腐败,带来的不仅是虚假的价格、多交钱的“暗亏”,更容易让面料劣质的校服、甚至是“问题校服”走进校园,危害孩子健康。校服问题,症结在哪?就在于不够公开透明。从生产、采购、验收等各个环节,一旦缺乏各方监督,缺少信息公示,就容易滋生腐败的细菌。从这个角度而言,让校服选得安心、穿得放心,破题的一个关键,就在于让各个环节“阳光”起来。如何实现“阳光”?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实践中作出的探索、所形成的经验,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近些年,以“阳光智园”“美淘校服”为代表的校服管理平台,通过引入科技的力量,为校服采购、管理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一方面,学校通过平台,将选择厂家的联系方式、校服价格、质量标准进行公示,接受教育部门、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而学校自身,则不再组织订购和经手校服费用,从过去校服工作的“中间商”角色脱离出来,转变为服务者。这样的制度设计,既有效了防范了廉政风险,也减少了可能出现的质疑。另一方面,家长通过平台完成在线选购、支付与售后,与厂家建立线上直接购买关系,采购处处“留痕”,教育管理部门能及时从平台中得到信息反馈,强化监督力量,为学生、家长吃下一颗“定心丸”。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是提升各方“获得感”的利器。即便从供给方,校服的供应厂商而言,“互联网+校服”也是一个值得拥抱的新趋势。且不说,“互联网+”能让家长与厂家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的各种交易费用,让交易更加便捷,让利润更加稳定,让市场更加广阔。更重要的是,能厘清厂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让市场的回归市场,让行政的回归行政,让政商关系回归“亲”“清”本位,政商“亲”而有度,行政管理部门“清”而有为。如果说,让校服告别“毒”“腐”问题,是让学生、家长满意的反面,那么,让校服有“更高品质”,则是他们教育诉求的正面。相比于以往的跟风“买买买”,如今“品质消费”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学生校服,也是如此。曾几何时,多少学生吐槽校服“没有型”“款式太土”“我的青春被校服毁了”。校服不仅应该买得安心、穿得放心,还应看得舒心。如何推动校服走向“高品质”?这离不开每一个主体的参与。可以说,只有提高参与度,实现共同治理,才能真正推开校服的“品质之门”。以此来观察“互联网+校服”探索上的意义,可能更为清晰。校服是好是坏,需求方、使用者恐怕最有发言权。打通家长和厂商的直接联系,除了能让家长随时随地、自主便捷地购买校服,更能让作为校服需求方的学生和家长参与到质量评价体系中来。家长及时发声,教育监管部门及时跟进,多方共治,也能倒逼厂家提高校服质量,以更高品质赢得市场青睐,何乐而不为?当然,引入“互联网+”的力量,绝不意味着各方的责任就轻了,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恰恰相反,它意味着责任更重了。教育监管部门能否有效通过平台监管好学校采购工作、及时回应家长提出的问题,让校服更有温度。服装设计可否满足学校、学生要求,提升校服的美感?服装生产企业能否及时响应学生家长需求等。供给、需求和管理各个方面共同发力,才能在校服治理上画出最大“同心圆”,“互联网+校服”这一科技手段的应用,无疑是很好和有益的探索,当然,要改变校服行业多年的运行规则,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推动,特别是教育监管部门的推动。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媒体:校服腐败不仅是虚假价格 更容易危害孩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