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电脑基础基础应用26 → 文章内容

晚清千奇百怪的交通工具 见过3个以上算你赢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4-24 15:45:21

晚清处于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交通工具(本文仅谈论陆上交通工具)方面正体现了新旧交替的特点。准确来说,传统方式仍然占据主流,新的交通工具仅仅零星出现,还在萌芽生长状态,跟西方先进国家相差甚远。晚清妇女骑着可爱的小毛驴。毛驴性格温顺,在农村既可以拖运物品,也能载人出门。女子乘坐独轮车出行。独轮车是我国古代农村中应用相当普遍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既能载人,也能运货物。它最大的特点是中间只有一个车轮,一般由一个人推动,在狭窄的小路上,行走最为轻便。独轮车历史悠久,早在2世纪汉朝墓地壁画及砖墓浮雕中就有发现。1906年,北京的四抬官轿。清朝对轿子的使用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比如三品以上的官员出行方可坐绿呢大轿,三品以下则坐蓝呢轿,一般百姓不能乘坐呢子料的轿子;京城一二品大员只能乘4人抬的轿子,出京则可乘8人抬。普通人家很少有轿子的,因为长期雇佣轿夫成本很高,必要的时候都是租用。1879年,北京街头的骆驼。骆驼是常用的运输工具,尤其是在北方,既能载人也能运送货物,更重要的是能够长途跋涉。清朝时期在北京与蒙古、西北地区之间的商贸往来,如果没有骆驼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商人的驼队是老北京的一道特殊景观。1907年,上海的人力车。1870年代,晚清的租界最先从日本引进了这种载客的人力车,它的机械构造简单,廉价、快捷、方便、省力的特征使它迅速普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轿子、马车等的超越,推动了近代城市的“交通革命”。由此,也在城市形成了人力车夫这个职业。骑木制自行车的男子。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但这是一种人坐车上,两脚踮地引车而走的代步工具。后来发展成像照片所示这样,脚蹬子与前轮轴相连,用前轮传动带动后轮前进,骑起来很吃力。不过,但到清末最后几年,自行车的形制已与现今无异了。写于1909年的《京华百二竹枝词》,其中一首云:“臀高肩耸目无斜,大似鞠躬敬有加,噶叭一声人急避,后边来了自行车。”1906年,北京马车。这种带棚顶的马车可以遮风挡雨,美其名曰“轿车”,实际上坐上去很不舒服,它的车轮由木和铁制成,没有轮胎,自然也就没有任何减震功效,如果路面不平,颠簸得很厉害。长途旅行的话,一天走下来,骨头都要散架了。行走中的驮轿。驮轿,即驮在骡马背上的轿子,是人抬轿的改进版。驮轿的轿杆固定在骡马的背上,轿厢比人抬轿更宽敞,也能走更远的路。人坐在轿子里,就可以吆喝着骡马前行,比人抬轿成本低、效率高。清末民初的北方非常流行。1905-1909年间,京张铁路线上一景。1870年代初,李鸿章向慈禧太后提出修建铁路的主张,遭到普遍反对。晚清朝廷在要不要修铁路这个问题上争论了将近20年,方才认识到兴修铁路的必要性。1889年,慈禧下发懿旨,明令海军衙门主持修建铁路事宜。这是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的一辆汽车,在北京街上的情景。汽车最早出现于上海租界。1902年,袁世凯买了一辆汽车送给慈禧太后。1903年以后,上海已陆续出现了从事汽车或零部件销售、汽车出租的洋行。

晚清千奇百怪的交通工具 见过3个以上算你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