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OneKey Ghost 7.2.1支持GPT分区表硬盘
- ·下一篇文章:攻击者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满足己需?
摸准“三农”发展的脉搏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农业农村部的120名干部,3、4月份分赴全国30个省区市、60个村,连续第八年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为期一个月的驻村调研,30个调研组形成了60篇120万字的调研报告。百乡万户调查活动开展八年来,调研组成员和农民“手拉手”“心连心”,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将“三农”政策部署带到基层落地生根。开展农村全景式调查,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建的实情摸准摸透,为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第一手材料。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各级农村干部始终扎根泥土,保持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会更加充沛。――编者农业如何兴旺――产业结构调优,土地经营放活通过深入走访,农业农村部山西调研组发现,虽然“芮城苹果”是三晋特产,但由于种植相对分散、技术服务不足、产业化水平较低等原因,农户说起苹果来“苦比甜多”。调研组主动做“红娘”,联系加工企业陕西海升果业公司,与芮城县政府签署了投资开发苹果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公司将在芮城分两期建设苗圃、种植基地、采摘旅游与加工仓储设施等苹果产业基地1万亩。果农反映,有了这么好的产业基地,“芮城苹果”产业也会跟苹果一样甜。农桑产业,其命维新。从过去8亿人“吃不饱”,到如今14亿人“吃不完”,农业已经从规模上的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转型升级。去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压减黑龙江等寒地井灌稻种植面积,减少库存压力。农业农村部调研组感到,当前,农田机井水位下降,黑土层厚度减少,东北粳稻库存压力较大,适当调减水稻面积,有助于淘汰低效产能,推动产业升级。水稻调减后,短期内农场收入难免减少,调研组建议可以进行适当补助;针对“稻强米弱”的现实,发展大米加工业,有序推进水稻面积调减。土地经营活,农村才能富。如何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助力农民增收?带着这样的问题,调研组在基层有了新发现。2010年,全国首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四川省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成立,目前全村已有87%的农户入社。2017年合作社实现经营利润16.5万元,农民亩均分红近650元。四川调研组认为,这个合作社之所以成功,产权明晰是基础,农民主体是关键,专业运营是保障,多方共赢是动力,由此实现农民稳定增收,职业经理人创业增收,形成了发展合力。受益于全省“四化同步”试点,湖北省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增加耕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出售等探索,全村2/3的农户搬进了干净整洁的新社区。调研组认为,这种方式解决了乡村振兴资金来源问题,实现了村集体、农民、企业的利益平衡。但仍需研究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上市交易的具体政策,对占补平衡的范围、规模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撑。短板如何补齐――改善乡村基础设施,解决“空心村”养老难题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可谓关键中的关键。走访中调研组发现,一些地方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农村公共服务难以有效供给。一些村庄农村党员干部老龄化严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环节难突破。污水和垃圾处理、供暖等基础设施因建设和维护成本高难以普及,民生短板亟待补齐。“金点子”往往来自基层。在山东诸城,调研组发现了另一番景象。“我们住的是敞亮的楼房,有天然气、自来水、抽水马桶,冬天有暖气,跟城里人没啥两样。”诸城市得利斯社区村民郑淮茂说。诸城市将若干村庄规划为一个农村社区,统一建设社区服务中心,配套设施齐全,村民办事方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速度提高,运行维护成本降低。从传统村落治理到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更科学,凝聚力更强。社区党委下设若干党支部,以自然村为单位选举产生经济联合社,承担原行政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营。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有助于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安徽调研组发现,不少农村老人不愿住进养老院,“空心村”养老成为难题。江苏省常州市雪堰镇城西村75岁的唐海银大爷则告诉调研组,虽然现在吃穿不愁,还和一班老人组织了“友乐团”,但因为子女都在城里定居,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时,养老就会出现问题。在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河防口村,调研组走访了北京市首家养老驿站。河防口村老人多且多为独居,做饭、安全都成了大问题。经多方努力,村里将老村委会办公楼改造成养老驿站,内设食堂、棋牌室、图书室和宿舍等,村集体出资与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合作,为老人提供就餐等服务,现在每天来驿站的老人有90多人,养老问题迎刃而解,乡村治理也找到了一个有力抓手。河防口村党支部书记李小春告诉调研组:“村民心情舒畅了,村里的各项事业也顺畅了。”农民如何安居――整体规划,找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点“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调研组来到浙江最美乡村之一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村农户家,同村民共话“生态经”。村党支部书记施阿三告诉调研组,过去可不是这样。村里原来有一个家庭木线条加工集中区,年产值达1.5亿元,利润3000多万元,但总体小散乱,而且有污水和烧煤污染。在市、区的支持下,村里将符合标准的企业都迁进了区里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不合标准的一户也不留,腾出来的地方建设生态农庄,开发传统古村落,村容大变样,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6025元。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好环境才能留住乡愁,留住人气。“在黄桥村,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特色得以保留,河水涓涓流淌,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掩映于绿树丛中,阡陌相通,鸡犬相闻。”上海调研组在民情日记中这样写道。2015年,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被列为上海市首批村庄保护规划试点,村里请相关部门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打造宜居、宜游、宜业、城乡互动的魅力乡村。好生态需要绿色生产方式。调研组在辽宁省盘山县太平街道新村村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观光木道蜿蜒其中,还有不少各具农趣的雕塑。村里开展家庭环境评比,激励庭院环境美化;公共环境配备卫生员,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站。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三沙镇三澳村渔民黄宝忠身上,调研组看到了传统捕捞业的衰落和困境,原因在于沿海普遍存在的过度捕捞问题。海洋捕捞路在何方?调研
摸准“三农”发展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