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编程资讯编程资讯04 → 文章内容

《早春图》是中国绘画的一大转折点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2-10 2:28:17

原标题:《早春图》是中国绘画的一大转折点宋神宗时代的画家郭熙于一〇七二年描绘的山顶上冬天的积雪开始融化、大地苏醒、草木发芽的春天景色。《早春图》以清新温润笔墨为其特征,呈现理想的山水风景。《早春图》是台北故宫中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这是北宋宫廷画家郭熙(生卒年不详)一〇七二年画下的大作《早春图》。台北故宫如果介绍宋代山水画,最常以这幅当作代表作,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故宫,这幅作品比《翠玉白菜》或是《毛公鼎》更具有象征意义。故宫美学价值观的核心定位于宋代,因此宋代是故宫的原点,也可说是中华文明的巅峰,故宫内部的宋代支持者甚至说过:“只要是宋代的,什么都好。”书法方面,宋代以前的晋朝,王羲之等人物达到巅峰,但在绘画方面称宋代最好,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其中灿然发光的名画,就非《早春图》莫属了。郭熙,字淳夫,出生于河南省温县,是一位宫廷画家,北宋神宗时代曾担任翰林院待诏直长的要职。擅长画山水,师事画家李成,画风并称“李郭”。郭熙受到神宗重用,荣升至宫廷画坛的最高职位“待诏”。郭熙留有一本著作《林泉高致》,更准确地说,这是郭熙的儿子将父亲的教诲集结成册。书中提到“山水画是不留下什么的”,让人理解当时人们的绘画观,十分有意思。其中郭熙说到画山水的秘诀:“人们说,任谁都想隐居山中,自由享受山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脑袋想着爱慕山水,但是却没有观察实物的本事。名人画山水时,即使人在室内,也可以将风景画到极致,好像听到猿声鸟鸣一般,缓和了人心,也满足了自己的心意。这也是世人尊崇山水画的原因。”观看郭熙的作品,可以感觉到其高超的技术和专业的笔触。宋代前绘画被认为是层次较低的职业 《早春图》打破这一观念宋代以后,渐以文人画为主流,文人画是为了体现文人的精神,写实并非绝对必要,认为绘画只是一种层次较低的职业。然而,郭熙的《早春图》却没有文人画的匠气,细密的专业笔触全面性地占领了画面。郭熙表现出空间中布满光线与空气的景色,《早春图》的时辰是初春的时候, 山岚从山顶上降下来,与夕阳照映的山脉相互呼应。《早春图》最厉害的地方是其合理地处理了空间,由近到远的山脉、松树,依照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大小比例,彻底发挥了“透视远近法”的技巧,郭熙的功力在此发挥到极致。其横轴、纵轴以及画的长度,显现了明确的构图,令观者有种安定感。元代画家黄公望的著作《写山水诀》中是这么说的:“登楼望空阔处气韵,看云彩,即是山头景物。李成郭熙皆用此法。”(学画画,就登高看云。这就等于是山头景物。李成和郭熙都用这个方法。)显示了郭熙对于自然之美的极端写实态度。大概是在唐及五代,中国的山水画是写实主义;而在宋代则以艺术的角度来完成写实主义的山水画,其中郭熙的作品完成度极高。本来水墨的山水画在中国不是主流,唐代以彩色的人物画和花鸟画居多,风景画则表达风水及神仙思想。宋代多以墨渗入或晕开为主发展出来的水墨画,形成诸多流派,集大成且自成一格的就是郭熙。虽然如此,郭熙在当时并未受到很高的评价。北宋宫廷中,重视文人画的势力逐渐抬头,职业画家的形式不为所喜。宫廷中的作品慢慢被撤走,当作垃圾。对于自然的敬意、想要继续画出自然之美的想法渐弱,郭熙代表的自然美,也就无以为继。宋代转至元代之间,文人的理想主义逐渐渗透,和写实主义两相抗衡拉锯。在元代还是写实主义比较占上风;到了明代,理想主义强大起来,渐渐形成山水画不画山水的风格。也许是因为这个理由,郭熙只留下一幅《早春图》。《早春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顶点,同时也是转捩点,这是唯一可以了解郭熙何以伟大的线索,有助于认识郭熙如何探索宇宙真理与神之大地。青铜器《散氏盘》可以传达汉字存在的意义西周时代的铜盘。“散”是氏族名,同时也是国名。“散氏”和“夨氏”两国人发生土地纠纷,西周的调停者出面仲裁,将相关内容记述下来的铭文共十九行、三百五十七字,铸于盘内,以饕餮模样装饰,并有三只兽首。文字究竟为何诞生,我时常思考这个问题。文字具有一种力量,可以超越语言之壁、距离之壁。如果是面对面的沟通,需要语言,但不需要文字。在远古的中国,人们使用甲骨文象形文字,是比商代还要更早的事情。经过时间的酝酿,慢慢用来记录人们的意思、事件,传达思想,于是文字诞生了。这样的文字是人类文化史的杰作。究竟是谁造了汉字,即使到现在也无法说清楚。中国到象形文字出现为止,还称不上是独步世界;但是在象形文字之后发明的中国文字,蕴含文明呼吸的韵律,就算颁给一百个“诺贝尔奖”也嫌不够。中国最早形成体系的文字是商代刻于龟甲或兽骨上的甲骨文,而之后青铜器兴起,便出现了变化。当时的中国,各地区语言基本上差异很大。翻越一个山头,就讲另一种语言,要能相互沟通,极其困难。但是从原始的村落开始,出现了优秀的领导者,用武力征服邻近的村落,逐渐扩张势力范围。如此一来,“中央”的意思就需要传达给地方,但那是没有纸张、竹简的时代。因此,青铜器文化开始发展之初,在青铜器上刻文字是作为书信和公文使用的。然而青铜器的制作并不简单,而且造价昂贵,因此雕刻的内容是以占卜国家命运等重要议题的公文书为主。青铜器和文字原始的“存在理由”,只要看《散氏盘》就有简洁说明,而且人人都懂。《散氏盘》的制作年代大约是西周末期。当时的周朝是封建制度,诸侯各自分封领土,松散地形成周王朝。这有点像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关系,说不定周朝地方诸侯的权力更大。相较于诸侯和中央之间的关系,诸侯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也因为诸侯相争,周王朝失去权力,很快地就进入春秋战国时代。而《散氏盘》是在周王朝尚保有权力的时候所制作出来的。这个口径54.6厘米的青铜器,原本的用途是盛水。端端正正的十九行三百五十七个字散发着简单的美感,质朴又豪迈。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正好呼应一字千金的价值。金文的铸刻精巧,也是时值西周晚期,追求自由的笔法令人感受到草书的萌芽。《散氏盘》记载的内容是土地划界的问题。登场的是“散国”的诸侯,因此称之为《散氏盘》。散国领土多次被邻居夨国侵略,散国借助周朝的力量收拾残局,和夨国达成协议,夨国必须把夺取到的土地还给散国。散国

[1] [2]  下一页


《早春图》是中国绘画的一大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