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国家正式出台笔顺正确写法,很全面!建议家长和学生收藏
- ·下一篇文章:初中及中考必考文学常识汇总,纯干货!
听刘伟校长解读中国实现发展的最终目的
原标题:听刘伟校长解读中国实现发展的最终目的「聚焦」出品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重磅推出原创视频栏目《大学》。4月28日,官微推送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讲授的《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上篇。本期,就让我们一同聆听下篇内容,了解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下篇)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为什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条件?……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蕴含在刘伟校长的讲述中。? 为什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一方面,它契合了解决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经济运动当中主要失衡的要求。另外一个方面,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中了我们发展的本质。发展的本质不是总量扩张,是什么?是效率提升基础上的结构升级。供给侧政策的着眼点是生产者,通过提高生产者的效率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生本质的变化。? 供给侧改革各个方面政策的落脚点和需求也不同需求端管理的落脚点是总量,供给端不同,它的政策的落脚点、政策效果的最终体现是结构变化的状态。结构变化是效率改变的结果,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发生变化,所以说结构变化是效率变化的结果。我们国家现在经济最大的特点、最迫切的要求就是提高效率、改变质量、提升结构。所以我们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中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针和原则。? 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条件?首先是宏观经济条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不是不要需求管理,而是要有适度的需求管理,并且要把需求和供给结合好。我们现在之所以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重要的市场宏观环境就是需求疲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最大的困难是背后的工人怎么安排。?“稳中求进”总基调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际上需要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有一个稳定的增长、适度的通胀和有保障的就业。“稳”就是指宏观经济运行要稳,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大的通货膨胀、大的经济萧条、严重的失业和严重的抢购。“进”就是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中求进”作为一个总基调,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要求我们把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统一起来。“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创造了宏观经济环境,使需求和供给、总量和结构能够有机协调、相互统一,使得短期和长期能够衔接起来。? “四个全面”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制度创新支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除了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之外,更深入是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作为支撑,这就是我们讲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什么这么讲?现在世界上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真正闯过去进入高收入阶段的13个,大部分没有闯过去。为什么有的过去了,有的没有过去?归纳起来看,深层的原因从制度上来看主要在这几个方面缺乏创新力。一是经济制度没有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替代市场、政府越位;市场真正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尽职尽责的领域政府缺位,这样形成了体制上的“双失灵”,也就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之后,企业要想获得发展机会很难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获得,因为市场不起作用。二是法治体系建设滞后。法治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对市场主体的竞争者的私权保护的问题,要对政府主体公权力运用进行规范,也就是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如果法治化落后,政府官员集权,并且这种集权又没有民主的监督、没有制度的约束,他就可以乱用。而市场主体的竞争者的私权得不到尊重、可以践踏,就会带来一些问题。三是国家、社会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量。如果这两方面的制度落后,那就需要治理了。要推进市场化,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推进法治化,解决对私权的保护和对公权的规范问题。这样就需要国家、社会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量,要有有效的国家的政治治理结构和具有治理能力的队伍。这三个方面的体制安排——经济体制要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法治体制要解决对私权的保护、对公权的规范;政治体制要解决凝聚力量、战胜推动现代化的阻力——这三个方面如果滞后,那这个国家就会陷入深深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国家,一方面面临着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之接近;另一方面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十八大以来我们推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的政治体制、政治的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核心在党。十九大报告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十四大方略”,在这十四大方略里有两条: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有了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我们才能够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才能战胜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阻力。这就是“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的基本支撑,是推动新发展理念的落实、实践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也是总结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经验和教训而得出来的。为什么有些国家跨越不过去,有些国家就能够跨越过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根据历史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要求。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给予新时代提出的“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我们给出的答案。我们知道,人民是阅卷者。我们做了这些努力,做出这些工作,最后由谁来判断?是要由人民。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经济发展的中心和最后的落脚点。人民来阅卷、人民来共建、人民来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寻求到真正的创造历史的最大的动力,因为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
听刘伟校长解读中国实现发展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