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编程资讯编程资讯02 → 文章内容

竖笔精解:如何做到“贵战而雄”?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2-10 1:11:53

原标题:竖笔精解:如何做到“贵战而雄”?经典重发,欢迎分享這是目前網絡上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書法初級課程「筆法」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第三十四集|竖为努竖笔的写法|筆記|1.竖为努这堂课讲讲“永”字八法第三笔,一竖。一竖怎样写,我在25、26课中讲解过了。“永”字八法中,竖笔称为“努”,这里讲讲对“努”的认识。《玉堂禁经》这样说:“弩不得直”。还有一个注:“直则无力”。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是“直”,二是“力”。上次讲到,张旭的“永”字八法只是改造前人所言,张旭之前,唐太宗《笔法诀》就有这两句话:“为竖必努,贵战而雄。努不宜直,直则失力。”前一句话,《玉堂禁经》没有采用,只保留了后一句。仔细读一下,这话有点问题。2.关键字:直问题一,就是这个关键字:直。《玉堂禁经》说“直则无力”。唐太宗说:“直则失力”。初看之下,好像一竖写直了,就是没有力的,不好的。但历代书法作品中,一竖写直的例子比比皆是。你看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和欧阳询《化度寺碑》的“永”,中间一竖都很直。那这两位大书法家都是“无力”了?再早一点,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一文这样说:“努如植槊,勒若横钉。”“槊”,《说文解字》说“矛也”。长柄的矛就是槊,槊当然是笔直的,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孙,他说写“努”要像直立的槊,难道他也不懂?读古书要注意,“永”字八法是跟你讲写点画的技法,就拿我们已经讲过的三个笔画来说,《玉堂禁经》是这样说的:“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策须背笔。”这三句话都有一个“笔”字,都是在讲用笔。并非说写出来的点画形状。所以,讲到一竖“弩不得直”,应该是“弩不得直(其笔),(直则无力)”。宋人《“永”字八法详说》正是这样的。它的引文是:“努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偃”就是倒下,伏倒。“左偃”就是手腕向左写下来。各位还记得吗?我在25课中讲过,线条的左中右是这样的,而手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左中右是这样的。二者方向不同,所以,只有手腕偏向左,才能写出线条的“中”。当你手腕偏左时候,笔管必然倾侧,明代丰坊说这时候笔管好像指向自己的鼻子。这就是写一竖的姿势。《玉堂禁经》原文的几句话,意思是连续的:“侧不得平其笔”,这是讲手腕在右;“勒不得卧其笔”,这是手腕在中,“弩不得直(其笔)。”手腕在左。这样手腕三个位置左、中、右都有了。简言之:努不得直,是指手腕向左时笔管不要直,不是说写出来的一竖形状不要直。3关键字:力第二个关键字:力。《玉堂禁经》说“直则无力”。唐太宗说“直则失力”,笔管垂直为什么没有力呢?这和人手腕的生理有关系。在15课“用腕”中我讲过,手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笔管垂直,只有手腕在中才可能、才自然,这就是正锋位置。手腕向左、向右时,笔管必然是倾侧的。自古以来,有些人追求笔管永远垂直于纸面,一是摇腕,二是用古怪的方法。比如有人把手腕回绕过来,用指尖顶住笔管,称为叫龙睛回腕法。他们说,这样子笔管就能永远垂直于纸面。但是,这样一来,摇腕就不行了。又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记述了他老师朱九江先生的方法:“先生曰‘腕平,当使杯水置上而不倾。’”就是拿一杯水放在手腕的背上不能倒下来,“竖锋,当使大指横撑而出”要做到竖锋,那就要笔管垂直。他们的方法是“使大指横撑而出”。这些方法都是不科学的,违反人体生理的。简言之:手腕向左写一竖,笔管自然是倾侧的。“永”字八法一竖,是用侧锋写的。手腕向左时求笔管垂直,反而无法用力。4.努还是弩?第三个关键字,“永”字八法这一竖,究竟是“努”还是“弩”?这一竖,有人写为“努”,有人写为“弩”,从现在古籍中看,唐宋时候已经是这样了。宋代《墨池编》用“弩”,《书苑菁华》用“努”,《书苑菁华》还有两个口诀:一个用“努”,一个用“弩”,不统一。在宋代《“永”字八法》这一篇中,开始是定义,第三笔“竖为努”,讲得很肯定。但后面两个口诀就不一样,仔细看一下,口诀一是讲笔势的,“弩弯环而势曲”,描写笔画的形状,笔势中有很多这样讲形状的例子,如杏仁势、马桩势、飞带势、鸡头势,等等。口诀二是讲笔法的,“努过直而力败”。用了“努力”的“努”,意在用笔的方法。“努”是一个动词,基本义就是用力。汉代有一首很著名的乐府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努力就是用力、勉力。“永”字八法八个点画的名称,全部都是动词,因为是讲笔法,笔法当然都是动作。我以前跟各位讲过,书法线条,有动手腕和不动手腕之分,譬如一横手腕向右,一个动作写到底,这是最简单的横,就是王羲之批评的平拖。随着书法的发展,曲线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手腕的摇动逐渐成为主要的方法,那就有先右后左的横,称为覆,或者先左后右的横,称为仰。在真行草书中,长笔画都会动腕,在“永”字八法中,有五笔都是短笔画,包括已经讲过的侧、勒、策三笔,还有没有讲过的趯和啄。这五个短笔画,行笔可以用一个动作,但剩下的三笔,都是长笔画,一个竖、长撇、长捺。这三笔都是要动手腕的。一竖跟刚才讲的横笔一样,也有三种情况,最简单就是手腕向左,一个动作写到底。如果你能竖得很直,那也不简单了。但这线条只是平拖线条,用来写短笔画还可以,长线条就要动手腕,否则就很单调。动手腕的竖笔,先左后右,称为努。先右后左称为裹。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永”字,中间一竖就是努。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永”字,中间这一竖,也是弯曲的,“努”。至于另外一个“弩”,这是名词。它是古代射箭的武器,跟弓的功能一样,只中间多一个臂,臂上放箭就比较平稳,《说文解字》说:“弓有臂者”就是弩。“永”字中间的长竖,因为动手腕而弯曲,有些人就写为“弩”。刚才提到宋代《永字八法》口诀一中的“弩弯环而势曲”,这句话就是形容笔画的形状。我想就是因为笔法称为“努”,所以笔势用了同音字“弩”。那为什么不叫弓呢?弩多了一个臂,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吗?所以“永”字八法第三笔,应该是“努”,不是“弩”。

[1] [2]  下一页


竖笔精解:如何做到“贵战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