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自治区政协机关党组: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加强政治纪律教育工作
- ·下一篇文章:24日PBE:河流之王登场 AP系统全面重做
麻辣财经:人民日报70岁了,我们还是个“宝宝”!
今天是个大日子,人民日报70岁啦!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诞生”,一直出版至今。70年沧海桑田,70年薪火相传。人民日报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奇迹。这两天朋友圈里,很多人民日报同事都在晒图和留言:“70年里,25个春秋有我相伴!”“70岁的人民日报,比你想像的还要年轻……”“70年,正青春。”这是同事们的肺腑之言,也是人民日报的真实写照。因为,如今的人民日报已不单单是一张油墨印刷的报纸,而是拥有报网端微等10多种载体、400多个终端平台,覆盖用户7.86亿人次的“人民媒体方阵”。在这个“方阵”里,您要是仔细瞅瞅,也许能看到“麻辣财经”的身影。作为人民日报50个融媒体工作室之一,“麻辣财经”成立至今不到两年,真的还是个“宝宝”!当然,还有比我们更小的“新生儿”——“人民号”,6月11日刚刚上线。人民号的全称是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已经有超过2000家主流媒体、党政机关、高校、优质自媒体和名家入驻。就在同一天,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2.0版、人民日报创作大脑、人民日报智慧党建平台也正式对外发布。这呱呱坠地的,简直就是“四胞胎”呀!借这个机会,我们也想跟大家交交心、表个态:麻辣财经刚刚起步,很多方面还不成熟,特别需要您的支持。我们的目标是想把财经话题做出家常菜的味道,麻辣鲜香好吃可口。我们一定努力提高厨艺,也请您多提建议、多加指点。您的关注,就是我们的动力!70岁生日之际谈新生命,特别有意义。自去年4月1日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公布以来,雄安新区这座千年大计、未来之城就备受世人瞩目。前些天,麻辣财经工作室与雄安媒体中心记者一起,特地采访了雄安新区正在蕴育、生长的新生命。现在就带您走近这片热土,一起来看看吧!白洋淀生态环境在变好,带来了更多的新生命雄安,将是一座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生态新城。蓝色,是指“华北明珠”白洋淀的水色天光;绿色,是指雄安大规模的人工近自然森林,老百姓叫它“千年秀林”。水面和森林,未来将占到整个雄安面积的70%。白洋淀面积360多平方公里,大大小小的淀泊有140多个。初夏的白洋淀。陈安阳摄芦苇是白洋淀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物,自古就有“一淀芦苇一淀金”的说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芦苇经济效益逐步降低,绝大部分淀区农民不再收割芦苇。苇子的特性是越割长得越好,不割就会退化变“萎”。去年秋天,雄安新区发英雄帖,为白洋淀芦苇找“婆家”。最后,“婆家”找到了,作为生物燃料发电,淀区农民又开始收割苇子了。割过的芦苇,今年长势怎么样?两个字:惊喜!去年收割过的老根上,现在新长出的芦苇郁郁葱葱。陈安阳摄郁郁葱葱的新生命,带来了更多的新生命。苇丛边上,不少水鸟筑窝。野鸭妈妈身边,几只毛绒绒的小野鸭在“漂”,其乐融融。可惜,我们的船离得太远,没有拍下当时的“偶遇”场景。没关系,我们有更珍贵的影像为您呈现。就在前几天,白洋淀湿地保护区工作人员和鸟类专家首次观测到“新成员”——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所谓“极危”,就是全世界加起来不足一千只。这次,白洋淀发现了两只。对!就是它俩——青头潜鸭。齐明摄“今年白洋淀的水更深了,鸟也更多了!水质也在慢慢变好。”一位开游船的船老大告诉我们。水更深的背后,是补水入淀工程不断实施。从去年11月开始,保定的王快水库和西大洋水库联合向白洋淀补水1400万立方米;“引黄入冀补淀”工程通水,每年将向白洋淀生态净补水1.1亿立方米。还有,南水北调工程首次给白洋淀补水,眼下正在进行中。整个补水过程将持续到6月底,计划补水一亿立方米。水质在慢慢变好,是因为补进来的水都是“好水”,更重要的是雄安新区加大了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截污、清淤、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有序展开,污染源大幅减少。目前,污水处理厂已经覆盖白洋淀上游及周边重点乡镇,雄安新区内的农村垃圾基本实现日产日清。千年秀林“有苗不愁长”,寄托着未来的希望介绍了“蓝”,再说说雄安的“绿”。这些绿,也是刚刚在雄安扎根的新生命。“你这大学念来念去,就是个种树的!没想到,还真被老父亲说中了。”侯永清是雄安集团生态公司案例质量监督部负责人,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参加工作以来干过工程、搞过技术,兜兜转转20多年后还是做了种树管树的负责人。去年11月13日,雄安“千年秀林”种下了第一棵树苗。目前,雄安人工种植的“千年秀林”已达到了十万亩的规模,850多万棵苗木绽放新绿。这里的每棵树都有“身份证”,扫一下树上挂着的二维码,树种、产地、供应商、苗木尺寸等信息一目了然。千年秀林。汪军摄每棵树都有“身份证”。汪军摄“来千年秀林工作后才知道,种树有这么多讲究。树坑要怎么挖、树要埋多深,什么时候该浇水、要怎么修剪、怎么防虫,都有严格要求。这样种出来的树,肯定长得好啊!”容城县仇小王村农民田景林告诉记者,今年2月份,他和村里100多位村民参加了造林工作。随着新区千年秀林等工程的开工,许多农民不用再远走他乡,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讨生计”。田景林正在千年秀林中防护除草。汪军摄对于雄安当地百姓来说,千年秀林寄托着他们的未来。“千年秀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乡亲们特别看重。新区成立后,我儿子就从外地回来了,现在做苗木数据录入工作,在家门口又挣钱又学技术,感觉还是挺有奔头的。”田景林说,现在的收入比以前种地高了。之前都是用来种小麦、玉米、大葱等一些普通农作物,每亩地的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算下来一年也就能挣一万来块钱。现在一亩地每年光土地补偿金就有1500元,再加上种树和养护林子的工资,收入比之前高了不少。今年52岁的仇永清也是仇小王村的农民,新区成立前他一直在家务农,农闲的时候会在周边做一点零工。自从参加千年秀林造林后,他学到了很多植树造林的专业知识,完成了从村民到造林工人的身份转变,感觉特别有奔头。在千年秀林工程中,大约七成的造林工人来自本地百姓。为了帮助这些农民掌握技能,雄安集团组织编制了《雄安新区造林工作手册》和《雄安新区造林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手册》,施工方严格按照制定的相关标准,对植树工人进行了苗木的种植、浇灌及后期管护等环节的培训。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造林,还能通过技术培训使当地百姓尽快融入新区建设,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收益。千年秀林,生生不息。汪军摄眼下,这些小树苗虽然不够高大魁梧,但有苗不愁长,只要精心呵护,小苗终能长成参天大树,打造出近自然森林的美丽风光。(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出品)责编:杨知然、
麻辣财经:人民日报70岁了,我们还是个“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