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周芷若的武功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答案说出来,许多人愣住了!
- ·下一篇文章:明 画家程嘉燧,新安派先驱,作品笔墨枯淡,偏于闲静,收藏品赏
爱乐 | 残影落进现实:读《西方音乐家的上海梦》
原标题:爱乐 | 残影落进现实:读《西方音乐家的上海梦》书名:西方音乐家的上海梦:工部局乐队传奇作者:[日]榎本泰子译者:赵怡出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时间:2009.12这本隶属于“海外中国城市史研究丛书”的小书,出版距今已经有八年了,在爱乐者的圈子里流传却不太广。这或许是因为它较多学术研究的成分,且并不在专门的音乐研究项目中。若想购得,恐怕要去旧书市场淘淘看了。作为居住在京城的爱乐者,通过无界的网络,我渐渐认识了一些来自各地的同好,也常常关注其他城市尤其是沪上的演出。这些年来,活跃在乐坛的名家名宿往往京沪两地奔走。于是,两地的音乐文化生活,在国内诸城中渐渐显出双子星座的气象,互映光辉。不过从整体印象来说,上海似乎更胜一筹。不仅偶有较好的巴洛克古乐团前来,即使大型交响乐团,也总能演些新鲜曲目,更为难得的是,本土乐团也有相当优秀的表现。这令京中的爱乐者羡慕不已,也是我看到这本书时想要买下的最初原因。上海,这座被戏称为“魔都”的东方大都会,它的古典乐道路是怎样到达今天?本书选材非常有趣,并不单纯是“上海西方音乐发展史”,而是站在西方音乐家的视角,以侧观与亲身参与的双重方式,描摹这座城市的样貌。起先,即1845年始,开埠不久的上海算得上是一片文化沙漠。初来此地的西方民众,思念故乡的音乐,遂组成业余乐队以求自娱。直到1879年后,各方出资之下有了公共乐队,与另一座逐渐“洋派”的城市天津齐头并进,形成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西乐土壤。随着政治场上的各方角逐与“一战”的瞬息莫测,乐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终得脱胎换骨,成为“工部局乐队”,且逐渐进入黄金时期。在梅百器的带领下,音乐会保持着很高的水准。至此,上海这个名字也在远东乃至世界的音乐界崭露头角,风采熠熠,占据重要席位,甚至赶超东京。而自1929年起,局势之动荡,又使得来不易的光彩陷入阴影之中……除梅百器外,书中出现的名字大都比较陌生,本身并没有“明星光环”。然而实际阅读起来,异常引人入胜,连并不生活在上海的人也会有亲切感。这不单是因为人物的真实与事件的跌宕,更因为处处照见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观,却又落在极小、极生动的事物上。尤令今人反思的是,那时的工部局乐队是怎样深深融入市民生活的骨血里,成为城市文化的有机部分。即便百年时光逝去,昔日种种,依然在弄堂街巷中留下片片残影。⊙文章版权归《爱乐》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一键下单《爱乐》6月刊
爱乐 | 残影落进现实:读《西方音乐家的上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