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纪委大笔杆子”功力大 多次撰文批周徐薄
原标题:他的功力好大!让中纪委笔杆子换脑子来源:长安街知事习骅,中央纪委驻审计署纪检组副组长,历来有“中纪委大笔杆子”之称,他曾多次撰文点名批周永康、徐才厚、薄熙来、吕锡文、艾宝俊等“老虎”。除了针砭时弊,习骅还喜欢从中外历史中找寻借鉴,《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雍正如何让官吏为国家做事》、《皇帝的伙食费到底多少?》、《“癸酉之变”与嘉庆帝的反思》等重量级反腐文章,都是出自习骅之手,这些文章经中纪委网站刊发后曾引发热议。尤其十八大以来,习骅曾多次在《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历史故事类文章,以轻松笔调通过众多历史人物故事,特别是明清治国、吏治等历史典故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引发关注。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曾经介绍过,2015年1月,中纪委为纪检干部推荐了一批书籍,习骅的《中国历史的教训》是其中第一本由纪检干部写就的读史感悟。如今,习骅再次发力,推荐了一些堪称时代标志物的书——国之将兴,必黄金台高筑,必凌烟阁论功,必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大气象。电影中总有这样的镜头:主人公眼睛盯着一个物件看,脑海里却浮现着过去的人和事,这一回忆就是一部电影。最近公务繁忙,我拿陈家兴400页的著作《历史大棋局——古代雄主用人评略》(人民出版社“政治文化丛书”之一)换脑子。翻阅这本新书,我总是想起一本其貌不扬的小册子,它出生在将近40年前的中国。小册子名叫《祝你成才》,王通讯、雷帧孝著。绿色封面上绘几棵抽象的松树暗喻人才,主题是如何成才,薄薄百十来页,当时可是许多青年的必读书和案头标配,它像一枚特别徽章,拥有它意味着有上进心,会被人高看一眼。怎么会有这种事呢?1977年邓小平复出,主动提出抓科学教育,中央政治局集体讨论决定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郭沫若发表著名演讲《科学的春天》,热情高呼“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将此文公开见报,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回归。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新政。1979年,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发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呼唤,赢得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共鸣,人们蓄足了劲要做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用之才,目标一致向前,上下齐心若此。万事俱备只欠人才,毕竟高考中断了整整10年,全民族脱离书本太久了。面对时代的要求和党中央的号召,全国青年迅速捡起书本,如饥似渴地看书,考大学,上夜校,读函授,听广播教学节目!读书学习是那个时代的决堤之水,知识就是力量,人才最受推崇,青年要成才,领导处心积虑找人才,埋没乡野多年的大学生一旦被发现,多半会被委以重用。我是应届生考上大学的,许多同学比我年长十几岁,他们从地头、车间、军营走来,不少人早已拖儿带女,甚至还有父子同学的奇特现象,但没有人觉得好笑。因为国家缺少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人都想成才,就连“人才”这个词都散发着不可阻挡的吸引力,《祝你成才》这本小书应运而生,给无数青年以力量和希望,是中国改革开放征途中诸多标志物中小小的一个,是曾经的奋斗者最温馨的集体回忆。我是带着这本小书完成学业的。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领导常用自豪的口气介绍部下:他是大专生,他是大学生。后来这样的介绍逐渐消失了,因为学历和学位已经不稀罕了:1977年全国高校只录取27万人,录取率仅5%,如同沙漠里的一杯水。2017年全国高校录取将近700万人,录取率超过74%,中国在校大学生数目已是世界第一。我敢断言,如果没有延续40年的渴求知识追逐人才的风气,如果没有高铁一样快速前进的教育事业,中国不可能获得如此高速的发展。如果说改革是一场伟大革命,那么经过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5年多的开创性奋斗,现在的中国已经到了饮马长江的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豪迈之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关键还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敏锐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如果说40年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挖掘人才,那么现在还要善于排列组合,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幸运的是,我们不但有先进人才思想的引领,也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的积淀。历史的主角是人,是人在特定时空中的社会活动,中国不但有悠久瑰丽的历史,还有记录历史的传统。中国史书典籍浩如烟海,选人用人始终是历史记录的暗线,抽取了这些经纬一样的暗线,历史的逻辑便看不见了。可惜的是,光二十四史就有4000多万字,很少有人做抽丝剥茧的事,几千年选人用人的宝贵经验很多还掩埋在历史尘埃里。现在,《历史大棋局——古代雄主用人评略》打破了这种沉闷,作者从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中采集最成功的选人用人案例,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评点和总结。虽然品评的是“古代雄主”用人,但这些案例无不蕴含选人用人的一般规律,它们对新时代的领导者,不管哪个行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这样做不是为了好古,而是观照当下,古为今用。如果说《祝你成才》研究的是“我要成才”,那这本《历史大棋局——古代雄主用人评略》正是“如何用才”的宝贵资料。比如,有人嘴上说重视人才,又抱怨没有人才,唐太宗幽默地驳斥道:难道古代成功的领袖,都是到其他朝代借人才吗?这简直是侮辱全体当代人啊!最近中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其中蕴藏的深刻思想在书中也有不少案例。有一个军事天才被推荐给卫国国君,因为此人犯过错误,国君有点犹豫,子思这样说服了他:木匠砍了一棵参天大树,结果发现树上有一点疤痕,就把这棵树扔掉吗?当然也有反面的教训,比如西门豹当县令,治理有方,廉洁有为,但领导给了他差评,准备把他撤职,因为领导身边人没得到好处,故意说他坏话。后来西门豹把工作重点放在打点这些人身上,领导却给了他好评,揭示了领导干部信息不对称的危害。总之这本书或正或反,展现了历史的魅力、启示和智慧。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创造的,而且不是凭空创造的。国之将兴,必黄金台高筑,必凌烟阁论功,必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大气象。也许再过40年后,有人会记得《历史大棋局——古代雄主用人评略》这类书籍,就像我至今记得《祝你成才》一样。因为它们见证和记忆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泪水和汗水,梦想和荣耀。责任编辑:余鹏飞
这位“中纪委大笔杆子”功力大 多次撰文批周徐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