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苹果发布iOS 12系统:新增AR功能 老款设备最少提速40%
- ·下一篇文章:美国半导体产业长盛不衰的三大密码
生物医药企业迎IPO风口:各路“玩家”击鼓传花
展的土壤,相信他们都会回国,这些人才将是中国生物医药的重要支撑。“强生就有很多员工选择辞职回到中国,他们在国外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培训成长以后回到中国创业。”作为强生全球执行副总裁、首席科学官,Paul?Stoffels就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回到中国,进入医药领域。事实上,较之传统医药企业的很多创始人、董事长由销售出身不同的是,生物医药企业创始人很多都有研发背景,同时拥有大型跨国药企工作经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上述完成融资的11家生物药企中,7家的负责人曾有在罗氏、赛诺菲等大型跨国药企的工作经验。如江宁军曾担任赛诺菲亚太研发中心总监;华领医药CEO、联合创始人陈力1992年加入罗氏美国研发中心,2004年回中国建立罗氏中国研发中心,任首席科学官和董事;复宏汉霖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刘世高曾担任美国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Squibb)公司及安进(Amgen)公司的质量控制总监。“除政策、人才外,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生命科学公司,也可以在港交所上市,给原本炽热的生物医药又添了‘一把火’。”袁征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就在4月30日,港交所新订的《上市规则》条文已正式生效:没有收入的情况下,生物医药企业也可以上市。在业内人士看来,投资的企业上市后,相关资本就获得了可靠的退出机制,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本对于生物医药投资的信心。与传统行业相比,生物医药行业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仇思念说,这个特点一直没有改变,无论在美国还是欧洲国家同样面临这些问题,此前资本之所以远离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不健全。“现在投资生物医药的资本很多都储备了一些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帮助寻找项目、判断风险,我们东方略不仅自己拥有十多位生物医药背景的BD,同时还高薪聘请了美国顶级投行Jefferises作为常年财务顾问。”仇思念认为,资本市场的启动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至关重要。“对于投资人而言,本质上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这个游戏启动的一个很重要前提就是你要有一个资本市场,最后能够承接所有的资本,大家才敢参与。2000年左右中国互联网企业能发展起来,能够在早期获得众多投资人的青睐,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有纳斯达克这个资本退出平台。”“美国生物医药企业能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他们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临床前有人投,临床I期更有人投,也有人卖掉;临床II期有很多人接盘,到临床II期你就可以到纳斯达克上市了。”仇思念分析说:“如果没有最终的上市平台,生物医药企业要找投资,基本不可能,因为投资人都不傻,万一这是最后一棒呢,你不能退出市场。”事实上,很多国家都在利用资本市场推动生物科技产业发展。如从1993年起,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LSE)对其主板进行多次证券制度改革,1995年推出另类投资市场(AIM),促进英国生物科技产业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发达和增长最快的生命科技市场之一,英国遂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生物科技产业大国。据统计,目前英国有超过5000家生物技术公司,占整个欧洲的三分之一以上。2014年英国生物科技企业募集的风险投资数量和金额在全欧洲位列第一,2016年LSE的主板和AIM板块共有11家和医疗大健康相关的公司成功挂牌。“而随着香港资本市场的开放,中国生物医药击鼓传花这个游戏很快就会开始了。”仇思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目前,尚未盈利的歌礼生物已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信达生物、复宏汉霖、基石药业、杰华生物等15家生物药企也被传出上市计划。兴业医药健康研报认为,随着港股修订新的上市规则,以及A股市场日益增加的对上市规则修订方面的讨论,研发型医药企业有望逐步登陆资本市场。久友资本首席管理合伙人李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相较纳斯达克,港股有地缘优势,投资者对内地相关法规与市场状况有更好的理解,有助于评估内地生物医药企业的风险。内地投资者也可通过互联互通机制购买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的股票。弯道超车?在获得融资后,相关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资本投入研发,进一步增强研发能力、丰富研发管线。如基石药业在获得2.6亿美元B轮融资后,江宁军表示,本次融资将主要用于推动PD-L1单克隆抗体CS1001等多个公司在研产品的临床研究,引进拓展公司产品管线等方面;华领医药完成1.174亿美元D轮和E轮融资后,表示所筹资金预计将全部用于资助公司完成全球首创糖尿病Dorzagliatin(HMS5552)在中国的两个III期临床试验以及商业化上市前的准备工作。“随着资本助力,相关企业的研发也将进一步深入,中国的生物医药有望迎来产品爆发期。”一位长期跟踪医药行业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中国是仿制药大国,但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医药领域,中国有望实现“弯道超车”。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生物产业已被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西南证券研报认为,生物产业作为21世纪创新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据Frost&Sullivan预计,2016-2021年中国生物药将保持两位数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1年达到3269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不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袁征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不乏投机者和盲目者,假如资金盲目集中的话,可能会造成短期的资源不平衡,对生物医药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仇思念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到,目前国内成立了众多基金,到国外购买生物药项目,导致价格水涨船高。“2016年,一些国外的重点项目,会碰到国内几个大的医药企业参与投资竞争,他们也是真心实意想引入中国。但是现在有很多中小型的生物医药公司、基金也会跑去询价,很多企业他其实只是问一问,或者想是不是能捡个漏,而去谈的中国企业多了,自然就给国外企业造成一种心理优势,把价格拉高,这确实给我们引入海外项目造成了一些障碍。”(编辑:张伟贤,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zhangwx@21jingji.com)责任编辑:陈靖
生物医药企业迎IPO风口:各路“玩家”击鼓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