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电脑基础基础应用24 → 文章内容

外婆和姥姥之争,真的只是因为方言和习惯吗?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4-13 19:57:28

超市门口的摇摇车,一天到晚这么唱: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妈妈的妈妈叫外婆……突然有一天,摇摇椅的键盘唱出了新歌:妈妈的妈妈叫姥姥!南方出生的小宝一直跟着哼唱这,到这里突然一个咯噔,跟不上了。没有注意过北方小超市里的摇摇车究竟唱什么歌,所以上述画面是我结合现实和最近的新闻所作的想象。起源于一桩最近被教育界和文学界以及社会各界批评的新闻事件: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第24课《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有网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针对这一问题的答复,上海市教委认为,“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有网友指责说:既然“外婆”和“姥姥”都有存在价值,何不让他们和平共处呢?我们不应厚此薄彼,刻意抬高“姥姥”而贬抑“外婆”。作为江南长大的孩子,“外婆”两个字在我心里,是甜蜜和柔软的象征:身边总有好吃的,常会偷偷塞给我,无论犯什么错都不会骂我。我也记得这边有民间谚语:小来外婆家,长大岳母家。意思是人们做客最喜欢去的地方,小的时候最爱去外婆家,长大了最爱去岳母家――嗨,岳母家,那还是孩子的外婆家?。」赜谕馄诺亩?歌和民谣简直不要太多最著名最经典的大概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在北方叫作姥姥,是我读小学三年级之后才知道的,有次读一本课外书,作者说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是姥姥。后来还知道了俗语“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甚至还知道有个骂人的粗口和姥姥有关,当时还很庆幸――“姥姥”会被骂但是“外婆”不会被骂。还记得小时候常年在外婆家,吃着外婆从舅舅姨妈那里克扣下来的零嘴,就有邻居调侃外婆和我:“外孙狗,吃了以后往外走!”外婆听了,笑笑不说话,过后仍然会把好吃的专门留给我。现在想来,之所以“姥姥”会被骂而“外婆”不会被骂的原因,其实和今天外婆差点被姥姥取代很相似――干吗和一个“外”人置气呢?外婆差点被取代,原因正在于这个“外”字。所谓内外有别,“外”无疑是疏远的,客气的。这让很多辛苦带大了女儿又心疼女儿工作忙碌去帮助照顾外孙的老人们内心不服气――明明这么贴心,付出这么多,为什么我们始终是“外”人?如果说最近兴起的孩子姓氏权之争是所谓的男权和女权在法律层面的权益争夺的话,那么外婆和姥姥之间的争执,就是亲情在付出和回报方面的博弈。嘉兴这边的方言,对爸爸的妈妈,很多时候也不叫奶奶,而叫“亲妈”,对,你没看错,就是叫“亲妈”的,然后叫妈妈的妈妈,不管书面语还是方言,都是叫“外婆”的。但是,近年来,身边有多个例子,是独生子女的男生和独生子女的女生结婚了,“两边做房间”――意思是男婚女嫁,双方平等结合,男方在布置房子上的花费和女生平摊,女生也不要很多彩礼,但是将来要生两个孩子,两个孩子各姓父母的一个姓氏;将来双方老人要赡养和照顾了,也一视同仁――而不是传统的男人娶妻后双方只负责男方父母的养老,男子入赘后双方只负责女方父母的养老。这样的组合,很多时候孩子是由女方父母照顾的,因为传统观念里,养育孩子是女方的事,也不管女方同样要工作而照顾孩子是多么辛苦的家务。男方父母当然看得惯,“照顾孩子要看婆婆的心情和感情”,但是女方父母往往心疼女儿,就主动承担起照顾外孙的职责。这种时候,女方的爸爸妈妈就会很在意称呼了――别人问起“你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呀”,一些老人就会得了牙疼似的诺诺着不想多说了――既不愿意说自己是外婆,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奶奶。“姥姥”为什么比“外婆”好?好在没有“外”字。最新的新闻说,上海市教委责成市教委教研室会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会各界致歉,并与作者沟通,将该文中“姥姥”一词恢复为原文的“外婆”一词。要我说,课本里的这个称呼,换不换其实无所谓,时代变迁,很多词语的含义都在不断变化,倒是这次的这个“改名风波”让人觉得很有意思,这么多人反对“外婆”被取代,是因为很多人心中都为自己的外婆留开了专门的位置而且坚决不允许被改变。

外婆和姥姥之争,真的只是因为方言和习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