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电脑基础基础应用22 → 文章内容

生搬硬套还是活学活用?《三国演义》中一次失败的“背水之战”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4-2 2:20:39

公元前205年,楚汉两军在河南荥阳陷入僵持后,占据河东(今山西南部)的魏王豹背汉投楚。为解除这一侧翼威胁,汉将韩信率师东渡黄河。次第平定魏、代等反汉势力后,韩信又将攻击矛头指向太行山的赵国。为了阻止汉军东进,赵军主将陈余集结二十万大军,依托井陉天险构筑坚固壁垒。由于书生气十足的陈余拒绝谋士李左车之计,使得汉军得以安然通过“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井陉孔道,安然抵达绵蔓水。在这里,韩信置兵家大忌于不顾,背水列阵。战斗开始后,汉军因无路可退而拼死作战,使得赵军久攻不下。待赵军精疲力竭准备撤军时,发现营垒早已落入对方之手……“背水之战”不仅令韩信登上其个人军事生涯的新巅峰,更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其光芒如此之灿烂,以致多少年后,仍有人企图通过袭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式复制韩信的辉煌。不过,他们中的很多人沮丧地发现,这种貌似简单的“复制”、“粘贴”难度系数其实很高。譬如,“街亭之战”中的马谡。得益于《三国演义》中的巨大影响力,以致多少年来,人们都将马谡与赵括一并列为“夸纸上谈兵”这句成语的注脚。其实,如果大家再仔细翻翻这部小说,就会发现,马谡并不“孤独”。因为在“街亭之战”之前,身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也曾犯过同样的错误,而且败得同样很惨。接下来,笔者将以小说为基础,试着为大家分析一下为何徐晃的“背水之战”没能取得成功。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夏,曹军大将夏侯渊在定军山前线被蜀汉老将黄忠斩杀,曹魏的汉中防线摇摇欲坠。为了避免汉中失守,曹操决定亲统大军西征汉中。双方接战之后,曹军很快击破了蜀将黄忠、赵云的劫粮意图,顺势冲出斜谷,逼近定军山。而刘备、诸葛亮所率领的十万大军也已进抵汉水西岸。于是,曹操以主力屯驻于定军山北,而以徐晃、王平(时隔多年,此人成了马谡的副将,并参与了街亭之战)为正副先锋,赶赴汉水迎击。徐晃率军抵达汉水之后,下令部队渡河列阵。对于这个战斗部署,王平提出质疑:部队渡河之后,万一遭遇不利情况需要紧急撤退怎么办?对此,徐晃不以为然,做出了与后来马谡相似的回应,“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谓致之死地而后生也”王平显然没有被说服,他指出“不然。昔者韩信料敌人无谋而用此计;今将军能料赵云、黄忠之意否?”。这句话激怒了徐晃,他冷冷地对王平说了一句“汝可引步军拒敌,看我引马军破之”之后便率领部队从临时搭好的浮桥上赶过河去。正所谓“愿望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徐晃本想一鼓作气击败当年之敌,但对方根本就不按他设计好的剧本配戏。从早晨到黄昏,任凭曹军百般搦战,对方就是按兵不动。日暮以后,当锐气丧尽的曹军整队回营之际,蜀军突然杀了出来。这一仗,徐晃败得很惨,以致许多败兵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被逼入汉水活活溺死。街亭之战中的马谡贸然将部队置于“死敌”以致兵败人亡。对此,不少人归结于此公未充能分了解战场地理条件与敌将性格特点,是实战经验缺乏的表现。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因为,徐晃的实战经验远胜于马谡,甚至不比黄忠与赵云少多少。但何以他的“背水之战”也输得一塌糊涂?皆因为其机械照搬,不懂权变!正如对王平所言,徐晃为背水列阵所寻找的理论依据就是韩信所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事实证明,他对这场战例研究得远远不够。徐晃只看到了当年汉军被摆在了绵蔓水与赵军之间的“死敌”,却没注意到,这只是韩信战术安排的一部分:战前的那天深夜,两千汉军骑兵各持红旗一面,沿偏僻小路潜至赵军营垒附近待机;韩信自引前军万余渡河诱敌;其余部队则依河筑营。战斗开始之后,韩信指挥部队同赵军出营激战良久之后才向后“败退”。实战经验缺乏的赵军主帅陈余为韩信的这个佯动所迷惑,误以为对方已经力不能支,下令全军出击。这就使得赵军阵线出现了明显的漏洞,那两千名汉军骑兵不失时机地冲进了已经空虚赵军营垒。如此看来,韩信的背水列阵只是一种诱敌手段而已。再来看看徐晃在汉水之战前如何进行战术安排的,倘若不是与王平的那次争吵,恐怕他会把部队全部带过河去进行豪赌。战斗开始后,面对蜀军的坚守不出,又没能及时想出对策,结果在三鼓而竭后被对方赶下汉水喂鱼。汉水之战还证明,徐晃在军事心理学方面是个外行。因为背水作战,前提之一就是要对军人心理有个起码的了解。当年韩信之所以背水列阵,其实也是一种无奈。此前不久,刘邦曾突闯韩信大营,将其精锐部队带走以解河南战场之急。无奈之下,韩信不得不带着一群新招募而来的战士奔赴战场。不过,也只有这群缺乏训练与经验的新兵,才会对韩信的那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号召深信不疑并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死里求生的斗志来。再来看看徐晃所带的那群兵,哪怕是在出征汉中前新招募而来的那些新兵,也已在定军山下的几场战斗中积累了初步的战斗经验,更遑论那些“兵油子”。不同于初上战场的新兵,这都些老兵能在紧张的厮杀之余保持一颗相对清醒的心,当他们被蜀军“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之后,看到汉水上的浮桥还在,对岸还有友军接应,自然是能打就打不能打跑了。这时候,如果再有人逼着他们返身厮杀,非吃暗箭不可。还有,韩信能够打赢井陉之战,与对手的迂腐不知兵有很大的关系、由于陈余自律“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拒绝采纳李左车断绝对方粮道和辎重的计谋,又放弃有利地形,结果空有优势兵力却同汉军打成胶着状。欲待回营时,又发现“壁皆汉赤帜”,以致意志崩溃而大乱。而徐晃所面对的对手,却是五虎上将中的两位,黄忠与赵云。看到徐晃气势汹汹地冲过河后,黄忠对赵云说道“今徐晃恃勇而来,且休与敌;待日暮兵疲,你我分兵两路击之可也。”碰上这样的对手,徐晃能赢才怪。或许,有人会这样说,以韩信的标准来要求徐晃,未免有些苛刻?!毕竟,按上面的标准来看,“背水一战”太难打了,徐晃和马谡,就是现成的反面教员。但还是那部《三国演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打赢“背水之战”的经典范例。有意思的是,这一仗恰恰发生在汉水之战后。魏蜀两军主力开始接触后,由于孔明的连环计,迫使多疑的曹操下令从汉水撤军三十里。这样,刘备诸葛亮率军渡过汉水,背水结营。战斗开始不久,蜀军“望汉水而逃,尽弃营寨”。追杀过来的曹军但见遍地都是为蜀兵遗弃的马匹军器,纷纷争取,队形顿时大乱。尽管曹操意识到“蜀兵背汉水安营,其可疑一也;多弃马匹军器,其可疑二也。可急退军,休取衣物”,但为时已晚,对面号旗举起:刘备从中军领兵返击,黄忠左边杀来,赵云右边杀来,“曹兵大溃而逃”。这一战,在两军都是老兵,对手指挥经验丰富的情况下,蜀军仍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赢得了一场漂亮的“背水之战”。所以说,能不能打赢“背水之战”,关键还在于人!(文刘明昭)

生搬硬套还是活学活用?《三国演义》中一次失败的“背水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