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88软件开发文章中心电脑基础基础应用22 → 文章内容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面对学生,别忘了他们的另一个身份——儿童 | 名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华军  来源:华军资讯  发布时间:2019-4-2 2:19:31

原标题: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面对学生,别忘了他们的另一个身份——儿童 | 名家“六一”儿童节,看着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参加各种活动,看着他们幸福地过着自己的节日,我默默地祝愿孩子们不止是“六一”节,而是每一天都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同时,我也在期盼,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教育,能把对儿童的关注与关爱自然地融入到每一天的学校与家庭生活中。坦率地讲,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离真正地了解、认识、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还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当我们面对“教育对象”——学生的时候,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是否完整、深入呢?“儿童”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面对的是儿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儿童,是“具体”的儿童。每个教育者是否真正思考过“儿童”与“学生”这两个词语的区别与联系呢?在一个孩子进入学龄阶段的时候,在他走进学校的时候,在他坐在课堂上的时候,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便落在了同一个人的身上。我认为,之所以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堂常常实效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头脑里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两者的关系。儿童在课堂上是学生,因为他们是在学习的人;但是学生在课堂上还是儿童,因为他们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这种思考一直在提醒我:面对学生,别忘了他们的另一个身份——儿童。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个问题:目中无人。那么,这些教育者眼中有的是什么呢?有的只是所教的“知识”,有的只是学生的“分数”,而恰恰没有学习的“人”。因为,在这些教育者的心中,“儿童”与“学生”是割裂的、是剥离的。要警惕那些将“儿童”从“学生”中剥离的现象如果我们深入地走进课堂就会发现,这种把“儿童”从学生概念中剥离的现象并不少见。就拿学习兴趣来讲,它对于一个孩子的学习追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学生面对的往往是抽象的学科符号系统,难以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运用创设情境等生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样的做法就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心中没有“儿童”的老师,只会讲授自己理解的知识,把儿童的感受、需要抛在一边。再如,现在课本上的许多内容,放在十几年前,总能吸引学生——那时候信息手段有限,电视、电脑网络等还不普及,学生获得间接经验、多种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师和书本,因此,课本知识总是学生渴望的。现在不同了,由于信息手段的丰富,许多教学内容在学生看来已不新鲜,甚至是已熟知的。这时,如果教师只想着“今天我要讲什么”,而忽视“学生会怎么学”,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难以激发起来的。没有兴趣,怎么能积极地投入学习呢?我认为,这种忽视儿童学习兴趣的做法就是在将“儿童”从“学生”中剥离的一种表现。教育者必须时刻警惕这种剥离问题的发生。记得有一次,我与一位中学同行交流对“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的看法,他说:“现在的小学生毕业时总认为自己学得不错,所以一到中学,就必须出一张高难度的试卷,让他考差,杀杀他的威风,让他知道自己学得并不扎实。这种‘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他建议小学老师不要搞什么“赏识教育”,不要老夸学生,这样会把学生夸得盲目自大。这位同行的意见,就有把“儿童”从“学生”中剥离的影子。首先,“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育,但是,实施“挫折教育”不能不考虑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状态。因为学生们刚刚升入中学,这些十二三岁的少年,渴望在中学学习中有一个更大的飞跃,应该因势利导,让他们鼓足干劲。如果一上来就来个“下马威”,这些成长中的少年一个个泄了气,畏惧中学的学习生活,那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再有,对于“赏识教育”,这位同行的理解也有误。我曾谈到过,不能把“赏识教育”等同于“夸”学生。“赏识教育”必须进行“具体的表扬”,“赏识教育”也不回避必要的批评。一味地夸学生当然不对,但是认识不到“赏识教育”的作用也是不正确的。在小学阶段,“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为小学生是年龄尚小的儿童,在学习上渴望老师的表扬与肯定。这种肯定是对成长的肯定,是对儿童作为人的追求的肯定。这种肯定不一定是奖励一朵小红花或一面小红旗,更不是随意的夸奖,它或许就是一种赞许的目光、一句赏识的话语、一个喜爱的手势、一个漂亮的“优”字。如果说,小学生是一株树苗,那么,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肯定、赞赏就是哺育他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我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更坚信,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只有重视学生这种渴望成功、渴望肯定的心理需求的教育,才是“儿童”与“学生”融为一体的教育。把“儿童”从“学生”中剥离的教育不只存在于学校不要以为把“儿童”从“学生”中剥离的教育只在学校存在,其实,家长作为一名教育者,也常常做出这样的事情。就拿当下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培训班来说,家长以为报的班多,就一定收获多,就一定成长好,并没有考虑自己孩子的接受能力、精力和体力,并没有考虑孩子也需要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以外的成长方式,更没有考虑孩子作为人所不容忽视的“童年生活的意义”。儿童成长中有个名字,叫学生;而学生发展中同样有个名字,叫儿童。让它们在我们的教育中融为一体,而不是割裂与剥离。内容转载 | 北京教师微信号(ID:beijingjiaoshi2017),版权归原作者。编辑 | 何文洁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面对学生,别忘了他们的另一个身份——儿童 |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