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德宏:州委常委班子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
- ·下一篇文章:青洽会已落实拟签约项目282项 总投资额达1423.91亿元
一线审计人员谈国家如何花钱更“有效”
原标题:一线审计人员谈国家如何花钱更“有效”编者按:从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到十九大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绩效管理首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对绩效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行了明确。6月20日,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审计报告,这是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后的首份报告。审计署解读称,报告着力反映了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使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具体化。△胡泽君这样的背景下,“绩效”在今年的审计报告中成为高频词,出现了13次。这个数字相比去年的报告,几乎翻倍。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从审计署获悉,从审计的情况看,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应重在“全”和“效”。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全,是所有财政资金全覆盖;效,是要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国家审计作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要牢牢守好国家的“钱袋子”,推动实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持续通过揭示问题,推动实现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格局。从审计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评审或绩效评价覆盖面小,2016年仅评审了8.5%的追加预算资金,2017年绩效评价的资金覆盖面还不足2%,有的部门绩效自评结果不实,个别未发生实际支出的项目自评为100%。而近几年审计持续反映一些项目预算安排不合理,当年安排预算无法及时发挥效益,影响了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从根本上来说正是由于绩效管理的不到位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审计大胆揭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建议,相关部门要从根本上转变“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陈旧思想,勠力同心、推动实现绩效管理全覆盖、无禁区、零死角。先定绩效目标再安排预算资金全,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效,是要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绩效管理不是简单的事后评价财政资金的产出和效果,而是应该将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绩效目标是绩效管理的龙头,应先设定绩效目标再安排预算资金,否则绩效管理跟预算安排是“两张皮”。审计发现,2015年预算中未报告相关政策内容和绩效目标,决算草案中未报告相关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2016年96个专项中有68个绩效目标未与预算同时下达。近年来,审计还持续反映只花钱少办事甚至不办事的问题,揭示了扶贫、社保、环保等领域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17年间有近80亿元资金被骗取套取,有的甚至发生在扶贫领域;大量资金长期闲置,有的是部门资产处置收入,有的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这些资金大部分急需用于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但却长期结存在地方财政或部门。通过预算和绩效双重约束政府的支出行为;通过绩效目标动态监控及时纠正偏离绩效目标的支出行为;通过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低效支出、无效支出要做到零容忍。审计应推动各级财政和部门接受社会监督,主动在阳光下晒预算、晾绩效,倒逼绩效管理提质增效。预算绩效管理影响政策目标全,是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效,是要充分体现政策实施效果。预算集中反映了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体现着政府的职责、活动范围和方向。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抓手是预算,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政策。从近几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有的资金与政策要求不完全相符,直接投向了竞争性领域;有的民生、扶贫资金未达政策目标,如至2018年2月底,9个省农村土地确权资金累计结存61.46亿元(占44%),其中7个省最高颁证率12%、最低为0;96个地区建档立卡数据不够完整、准确,50多户贫困户未按规定享受助学金、危房改造等补贴2.86亿元。这些案例表明,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审计要更加关注政策目标实现程度,要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从部门项目支出和重大政策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从对地方转移支付拓展到对地方财政运行,更好地促进部门、地方履职尽责。(审计署财政司汪蚌午、重庆特派办郑朝阳、成都特派办林笑冬供稿)责任编辑:余鹏飞
一线审计人员谈国家如何花钱更“有效”